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州“粮策”

  山东省德州市,扒鸡出名,粮食也出名。全国每100斤粮食,有1斤多产自德州。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有150亿斤以上来自德州。

  不只总产高,德州粮食单产也过硬。目前,德州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近日,在德州市“吨半粮”创建暨现代水网建设发布会上,这一消息受到关注。

  所谓“吨半粮”,即一年两季粮食亩产一吨半(1500公斤)以上。具体说,小麦亩产65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相比“吨粮田”(粮食亩产达到一吨的田),“吨半粮”良田产量更高。

  德州为何要进行“吨半粮”产能创建?在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德州有哪些做法?

  政策支持底气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国家强调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如何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吨半粮”产能创建,是一种尝试。

  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介绍,2021年秋季,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印发《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支持德州创建“吨半粮”市。

  实施“吨半粮”产能创建,需要勇气,更靠底气。

  德州是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区,素有“粮仓”之称。20世纪8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在德州启动,拉开了渤海粮仓建设的序幕。2009年,德州小麦、玉米两季单产合计1061.4公斤,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2012年,德州入选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近年,德州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0万亩左右、总产量150亿斤以上。

  从“吨粮”到“吨半粮”,产量高位再增长并不容易。

  德州把粮食安全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职责清单,建立“书记抓粮”、党政同责工作机制。通过市抓核心区、县抓高产片、镇抓示范方、村抓样板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今年,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测产,德州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的创建目标。

  粮食增产良方多

  为了科学种粮,德州实施“六大工程”,即现代种业提升、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农机装备提升、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德州还邀请科技顾问,成立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群众科学管护,促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网深度融合。

  机械化生产大幅提效。德州“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人力,还节粮减损。德州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1%、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2%,分别低于国家标准1个、1.5个百分点。

  种子是农业“芯片”。“一粒种子最高可产半斤粮,小麦亩产最高达到1670斤。”目前,德州“吨半粮”创建核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建有陵城区、宁津县两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区),全市每年繁育良种40余万亩,收储良种超1.5亿公斤。

  良田也是关键。德州历史上旱涝碱灾害频繁,曾有盐碱地200万亩。经过多年综合改造利用,基本已成为高产农田。近年,德州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改造提升500万亩以上。

  水利是农业命脉。德州市共有13个大中型灌区,其中,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11个,以占全国0.05%的水资源量,灌溉了占全国0.4%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的粮食。多处灌区被评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全国“节水型灌区”……

  “德州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增产潜能,探索单产具备‘吨半粮’生产能力的技术模式,努力为黄淮海平原地区乃至全国粮食高质高产寻路径、作示范,这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说。

  规模化管理促生产

  粮食增收背后,除了种植技术进步外,“小田并大田”的规模效应也很重要。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党支部领办年丰粮食种植合作社后,312户村民全部入社,将村里的3306亩耕地委托给5人管理,300多名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目前,德州市已培育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66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1家。今年以来托管服务69.82万户、2367万亩次。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正成为种粮“主力军”,粮食生产也变得更加精细化、规模化、集约化。

  近年,德州新建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70处,基本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2022年6月,齐河县15个乡镇(街道)的16处烘干仓储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借助烘干仓储设施,该县1年可减少粮食损失7000余吨。

  武城县创新“粮食商行”模式,将传统耕、种、管、收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延伸,为农户提供代烘干、代存储和收购服务。农户可结合自身情况,像银行存钱一样选择“活期型、定期型、入股型”等不同的存储方式。

  齐河县齐力新农业服务公司探索收益“334”分配模式,按照“保底+分红”模式,盈余以“334”比例二次分红,服务组织、村集体分别拿30%,农户按照40%拿大头,走出了一条企业长远发展、村集体持续增收、农户共同富裕的多方共赢之路。

  全链条发展产业丰

  做好“吨半粮”创建后半篇文章,需要“农头”连“工尾”、“粮头”带“食尾”。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这是农产品的三级跳。农业在前端,工业在尾端,种得好还要加工好、卖得好。

  位于平原县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科研创新驱动,用玉米开发出七大类几十余种终端产品,玉米产值就地升值10余倍。粮食增加附加值的同时,二产拉一产,公司粮食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增加了农民收入。

  禹城市麦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馒头已经进入北京、天津等市场,一个优质馒头能卖到3元多。“通过小麦精深加工,麦香园生产出涵盖面食、面粉两大系列40余个品种的产品,如养生馒头、花色馒头、控糖馒头、功能性馒头等。”麦香园公司总经理邵燕介绍。

  “种粮能挣钱,粮食更安全。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关键是让农民参与和分享粮食产供销加全链条增值红利。”田卫东表示,德州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把食品加工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建设食品名市,打造从田间到舌尖、从地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当前,德州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成果已初步显现: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在德州共建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打造中国北方“食谷”,今年初产业园已正式开园。目前,德州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4家,初步实现小麦、玉米、大豆全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1100亿元,对全市的税收贡献率达到19%,带动就业30余万人。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德州“粮策”
下雪天的酥锅和“咸空果”
“暖冬”促消费 升腾烟火气
挂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