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荔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坐落在中俄边境线上,是中国聚居俄罗斯族民众最多的村子,被誉为“中国俄罗斯族第一村”。
边疆村又称“小丁子村”,是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村庄。据传民国时期,往来鄂伦春族聚居地区的皮货商人吴老大有个远房侄子叫吴双丁,吴老大平日里叫他小丁子。小丁子跟着吴老大跑遍了鄂伦春族居住点,用盐、布料和针头线脑等生活用品跟鄂伦春族人家换兽皮和药材等山货。小丁子对鄂伦春族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喜欢上了骑马打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就离开了吴老大,跟鄂伦春族人一起生活。鄂伦春族随着季节更替不断地更换居住地,几年下来,小丁子觉得位于黑龙江南岸的鄂伦春族临时捕鱼点不错,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对面有个俄罗斯镇子,缺什么日常用品可以去那里换,很适合长期居住。他就在捕鱼点盖了一间土房,春天刨一块地,种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还有麦子和玉米,秋天收成不错。自从他在这里安家落户后,很多闯关东的人也在这里落脚,村子里的住户陆陆续续多了起来,村民们也都习惯叫他“小丁子”,所以附近村屯的人便称这村为“小丁子村”。与小丁子村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波亚尔科沃镇,两岸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自由贸易。十月革命后,一些俄罗斯人赶着马爬犁、带着大列巴来到南岸。这些人中老弱妇孺比较多,一些女子便与当地男子结婚,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一些去对岸做生意的人也带着俄罗斯族妻子回来定居,小丁子村日渐繁荣起来。
边疆村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50亩、草原1500亩、水面1500亩,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村里建立了村史馆,馆里陈列着一些旧时农村生活用具,包括全木制独轮车、木犁、六耳铁锅等一些老物件,还有栩栩如生的江鱼标本和一些老照片。同时,为了传承俄罗斯传统文化,增加民族村吸引力,边疆村修建了俄罗斯民族特色砖围墙,增添了俄罗斯民族特色摆件,建设了大风车、套娃广场。村里还修建了俄罗斯风情餐厅,为往来游客提供服务。
走在边疆村的街道上,两侧是笔直整齐的俄式红院墙,中式、俄式房屋错落有致,让人顿生身处异国之感。村子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在路上不时能碰到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俄罗斯族村民,他们会热情地跟过往游客打招呼。虽然他们长着一副外国人面孔,但是一张嘴说的都是地道的东北话。俄罗斯族妇女们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户人家的窗子都擦得锃亮。夏季,院子里栽满各种花草,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花香。与真人一样高的俄罗斯套娃五颜六色,乐呵呵地摆在村委会大院内,给村里增添了喜庆色彩。
现在村里居住的较多是三代四代俄罗斯族村民。最初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不但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且也把俄罗斯节日带到了中国。俄罗斯一年中有13个重要节日,其中最隆重的当属“耶稣复活节”,俄语称为“巴斯克节”。节日通常要热闹七天,村民们都穿上节日盛装,亲朋好友间相互宴请、载歌载舞、开怀畅饮,共庆节日。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粉刷室内,还要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并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造型的点心。节日那天,大家都带上烤肠、香槟、格瓦斯等小吃饮品,围坐在一起吃喝玩乐,唱着《喀秋莎》,跳着韦桥辽克舞,开开心心地热闹一整天。
俄罗斯族还有一种类似于面包的传统食品叫作“列巴”,边疆村列巴做得最好的当数已故俄罗斯族老奶奶尹秀兰,她家以前住的土房里有专门的“列巴炉”,如今家人住进了新砖房,那个俄罗斯式烤炉跟着旧房子一起消失了,幸运的是尹秀兰烤列巴的技术被儿媳王永萍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近年来,逊克县提出推进“沿江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带”建设,边疆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以“一江一湖一特色”为主题,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目前,“俄罗斯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最北荷花湖”等成为边疆村特有的旅游名片,村民借此发展餐饮和采摘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