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西王家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偏僻山村,出生于此的王远平是本地唯一的村医。虽因患病落下残疾,行走困难,但13年来,王远平坚持走村串户,用蹒跚的脚步丈量村医之路,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村民健康,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最热爱的农村基层卫生事业。2023年,王远平荣获“山东好医生”和“齐鲁最美健康卫士”称号。
18岁那年,王远平罹患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最终导致他的双髋关节强直,至今行走困难。四处求医的经历,也在王远平心里种下了学医救人的种子。2006年,王远平考入东港卫生学校。2010年,他成功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书,并被三庄镇卫生院招聘录用。随后,王远平便回到西王家村,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
工作中,王远平总是竭尽所能为村民提供周到的服务,耐心、热情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他坚持合理配方,对症下药,尽量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能吃药的不打针,能用健康生活方式调理的就不开药。
西王家村临山而建,行医途中多是山路,每需上门看诊时,王远平便背着医药箱,“弓身”前行,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崎岖山道上。雨雪天气里,山路更加难行,但王远平总是有求必至。“需要上门去看的,除了随访,就是急症,不能耽误。”王远平说,“早一秒到,就可能早一秒帮助病人缓解病痛。”
由于疾病,王远平无法弯腰或坐低矮的板凳,于是,倾斜身体或双膝跪地成了王远平诊疗时的常用姿势。村民们了解王远平的习惯,在他上门前会及时清扫地面,方便他跪地问诊,也防止弄脏他的白大褂。双向的体恤关怀,在小山村的医患之间流淌了十多年。
西王家村共有村民492人,年轻人大都进城务工了,留下村里的老人们守着世代的家园,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219人,80岁以上的约50人,老年人占了一半。王远平熟悉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并且留存每位老人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在村里人眼中,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的王远平,虽非血亲,却是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亲人”。
“有时候忘了量血压,我远平‘侄儿’就打电话提醒我来复诊。”74岁的庞莲彩是村卫生室的常客,每隔几日便会来量一次血压。王远平根据每年免费体检的数据,将村民们的健康情况分类整理,建档立卡。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王远平时常提醒他们定期复诊。村民们也非常愿意到村卫生室来坐坐,就算没有头疼脑热,过来和他说说话也开心。
西王家村的独居老人较多,王远平既要守在诊室,又要像“家庭保姆”一样随时了解老人在家中的状况。一天,王远平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位独居老人的孩子在城里打工,通过家里的摄像头发现老人已经一天没有活动了,在电话里,老人的孩子焦灼地请王远平帮忙。王远平赶紧去探望老人,可被紧闭的大门挡在院外,最终他与其他村民合力把门打开,才得以进入。经查看,老人因脑供血不足,晕倒在家中,王远平紧急救治,才将这名独居老人抢救过来。
2022年12月,王远平察觉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浑身无力,全身疼痛,本因强直性脊柱炎造成的右胯疼痛,变成了左右胯同时疼痛。但面对当时紧迫的医疗工作需要,王远平依靠止疼片,坚守在岗位上,为村民行医送药。王远平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令他欣慰的有两件事,一个是镇卫生院向乡村派发药物非常及时,西王家村没有发生缺药的情况;再一个是大部分村民病症较轻,发烧的情况仅占少数,没有出现重症病例。
乡村行医的13年里,王远平荣登过“中国好人榜”,获评过“平凡英雄”“山东好人之星”等称号,但荣誉并没有让王远平忘却初心,即使有多次进城工作机会,身患残疾的他依然坚定地选择留在深山里的家乡。
“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村里老年人多,需要我的服务,我就不能出去,这样的工作最踏实,我要把自己的责任心,留给最熟悉的这片山,这片水!”他坦言。
如今,情系山民的王远平依然每天行走在西王家村的蜿蜒山路上,守着他那整洁的小卫生室,从日出到深夜,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