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森:退伍不褪色,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 本报记者  李婵娟

  赵森的家乡在泰安市高新区房村镇,地处徂徕山南麓,是有名的番茄之乡。从小到大,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故事他听过很多遍,心中一直有一个从军梦。18岁那年,赵森如愿成为一名边防战士。2010年退伍后,赵森瞅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怀着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放弃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农村。在筹措10万元启动资金,流转了5亩土地后,赵森建起两个番茄大棚,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伊始,由于不懂技术和经营,效益时好时坏。在赵森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支持他先后参加农业、科技、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组织的农技推广、文化旅游、品牌培育等培训50多期,让他开阔了眼界和思路,逐步成长为一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赵森注册了自己的农场——三棵树家庭农场。“农场设立以来,在发展中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指导我申请各类扶持项目7个、扶持资金700余万元,还帮助我牵线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和省、市农科院专家教授,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以及试验示范推广。”赵森说,有了技术做支撑,三棵树家庭农场引进了高品质的水果番茄新品种,打造了全程无害化种植新模式,口碑越来越好,市场也越来越开阔。

  秉承“产品为王”的理念和初心,靠着勤学苦干、诚信经营、绿色种植,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三棵树家庭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500余亩的现代化大农场。目前,共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34座,培育了泰山七仙女番茄、富硒小西瓜、草莓、水果玉米、富硒蜜薯、冰激凌萝卜等50余种高端果蔬。立足农场的优质果蔬,赵森创新思路,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等方式发展了绿色果蔬种植与采摘、农业观光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以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产业项目,拓宽了农场增收渠道。农场先后被命名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省级精品采摘园”“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被认定为泰安市首个“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成为泰安市农业种植的标杆。

  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赵森不忘军人本色,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拥军优属、孝老敬亲等公益活动,向部队、军属及敬老院、环卫工人等捐赠20多万元。

  与此同时,赵森还千方百计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2018年,他牵头运营了13个村的扶贫项目,建成11个扶贫大棚,累计为贫困户分红50余万元,向困难群众赠送农产品10万余斤。2022年以来,赵森又与周边18个村成立了共富联盟,共同建设温室大棚,村集体注入项目资金、农户投入劳动力和土地、农场负责建设运营管理,每个村集体年均增收4万元,通过分红和岗位安置等形式,帮助周边500余户村民累计增收2000余万元,形成了三方投入、合力共赢的良性循环。

  此次作为个体经营者的代表,赵森获得“第八届山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心情无比激动。他感慨道:“过去,我手握钢枪卫国戍边;如今,我与乡亲们昂首迈向共同富裕之路。一路走来,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给了我创新发展的最大底气。”赵森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扩大农场种植规模,提升绿色农产品品质,并进一步拓展联村抱团优势,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将三棵树做大做强,真正建成共同富裕的“常青树”“摇钱树”“幸福树”。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山东: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赵森:退伍不褪色,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张王村:一个沿黄村的“多彩”蝶变
济南多向发力助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