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或许许多曹县人都有这样一种童年记忆:街头巷尾的小摊上,架着摊主用担子挑来的铁锅,摆着碗、瓢、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一个木制工具箱,箱内放有竹签、拨子、剪子、梳子和预先备好的面团和面粉。在摊主利落的操作中,一个笑靥绽放、活灵活现的江米面人就做好了,举着它走在傍晚的夕阳里,就像举着一件心仪已久的宝贝,也收获了同行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这就是曹县江米人,体现着艺人对生活的提炼,承载着独具匠心的审美思维,更展现出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力量。2008年,曹县江米人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县江米人属于面塑的一种,是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造型多样的民俗艺术品。在类型上,曹县江米人以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基本形制为主,前者尺寸较小,适合儿童玩耍和手持;后者做工精细,适合作为摆设的艺术品,其表现题材丰富,深受民众喜爱。
在曹县,捏制江米人的习俗产生于1854年,江米人制作技艺主要通过家庭和师徒方式传承。相传,古时曹县地区蝗灾严重,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常宰杀牲畜祭天地神灵,后来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羊等家畜作为供品,还增加了瓜果、蔬菜、蒸馍等多种样式的食品,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修饰,这便是曹县江米人的雏形。经过上百年传承,江米人由单一的动物造型扩展为人物、花鸟虫鱼等多种造型,在民间形成一套传承有序、流传广泛的民间手艺。
江米人以江米面、大米面、小麦粉为主料,还需加入防腐剂和水,调和蒸成熟面团后,掺入颜料,制作成红、黄、蓝、绿、黑等各色料面。制作江米人的工具主要有刀、剪子、梳子、拨子、竹签等,完成一个人物形象,这些工具会交替使用,缺一不可。例如:剪刀主要用来剪出人物造型的手、脚等部位;梳子主要利用它细密的齿压出人物的胡须、脸部皱纹等带有褶皱的纹样;拨子是捏制江米人的主要用具,一般四个为一套,大小不一,最主要的区别是拨子两头的尺寸。艺人们利用工具和双手,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形象,捏成的人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
在题材上,曹县江米人作品涵盖花卉果蔬、祥禽瑞兽、各式人物等。其中,人物形象以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为主,有关羽、张飞、赵云、孔子、老子、庄子、童子、打鱼郎、读书郎,以及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杨家将、岳飞抗金、穆桂英挂帅等,还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
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艺术特色的工艺品,曹县江米人色彩艳丽、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以后,曹县江米人逐渐成为乡村儿童的玩具,孩子们可以通过江米人的形象了解文化历史知识,寓教于乐。近年来,曹县江米人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得到较好地传承和保护,曹县专门设立了“曹县江米人传习所”,用于江米人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曹县江米人代表性传承人王锡金通过收徒传艺,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共同开展江米人文化研究,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