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牡丹,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花朵,自古便是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早在唐代,牡丹便随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被称为“唐狮子”。那时候,日本著名僧侣空海来到大唐学习佛学,被大街小巷盛放的牡丹所吸引,感叹道:“神州牡丹,众香之冠”,自此便埋下了移植牡丹到东瀛的念头。回到日本后,他在京都大东寺创立了真言宗,把带去的牡丹培植在这座寺庙内,每日精心养护,很快牡丹就绽放开花,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中国的纺织品和瓷器传入欧洲。牡丹作为纺织品、刺绣和瓷器图案的重要内容,当时便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不过,他们认为,与龙、凤等形象一样,牡丹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文化符号,并不存在。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来到中国,亲眼看到了牡丹,这是有关西方人看到牡丹的最早记载。
又过了一个多世纪,英国探险家和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在广州收集了牡丹并移植到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当中。1789年,这些牡丹中有一株开出了高度重瓣的红色花,这便是最早引种到欧洲的中国牡丹。
此后,牡丹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至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融入刺绣、瓷器等载体,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荷兰画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以鲜明色彩展现牡丹的生命力,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牡丹为意象创作小说《牡丹》,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则用独特笔触描绘牡丹的华贵风姿。
牡丹,这一象征着吉祥、富贵、和平与友谊的花卉,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菏泽牡丹就作为友谊的使者,出口到了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传递着深厚的情谊。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泰国、美国、法国、荷兰、德国等更多国家纷纷引种菏泽牡丹,并建立起了牡丹园,进一步推动了菏泽牡丹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如今,菏泽牡丹更是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2465盆菏泽牡丹在天安门广场绚烂绽放,为论坛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而2018年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菏泽选送的1000余盆牡丹鲜花在峰会期间盛放于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等多个重要场所,同样为峰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023年,菏泽牡丹亮相法国巴黎的国际花卉展览,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在展览现场,菏泽牡丹的展位前人潮涌动,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一位法国游客赞叹道:“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花朵,它们的色彩和形态简直太迷人了,这是东方文化送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
2024年10月,“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市举行。来自菏泽的700株牡丹跨越万水千山,陆续移栽至保加利亚总统府、保加利亚科学院植物园、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等处。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寓意的牡丹,将与保加利亚玫瑰交相辉映,共同展现东西方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菏泽牡丹的魅力,早已跨越了国界,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一张国际名片。“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这句话不仅成为菏泽牡丹节会的主题,更是菏泽牡丹对外宣传推介的“金句”。让牡丹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共生,展现更加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贡献出富有独特魅力的东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