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李淑彬
“照毛虫,照毛虫,照照眼,眼发明,照照牙,牙不痛,照照鼻子不伤风,照照耳朵耳不聋……”这首每逢元宵佳节咏唱的民谣谚语,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在月圆之夜亮起的璀璨花灯上。
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手艺——鱼灯笼,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日照渔家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今的鱼灯笼不仅是日照渔家文化的代表,更是日照沿海渔民祈求风调雨顺、连年有余的体现。
追溯历史,涛雒镇成家廒头村鱼灯笼制作技艺已历经600年沧桑。明朝初年,成氏家族自山西迁来日照。日照濒临大海,季风强劲,夜间行走照明极为不便,成氏人便想出了扎灯笼照明的主意。用高粱秆做一个四棱框,四周用白纸糊严,做一个托,放上一盏小油灯,既能照明,又能防风,且造价十分低廉。随着时间流转,成家廒头村人又在灯笼上绘画,在样式上也做了一些创新,这种美观又实用的灯笼逐渐在市面上流通。
鱼灯笼扎制技艺看起来简单,但是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其制作工序有32道之多。清康熙五十一年,江苏盐城人成永健赴日照任知县,为这门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把费时费工的手工绘画改为制版印刷,并进行了系统分类,有四棱、六棱、小鼓、绣球、鱼灯,使得灯笼制作更加高效且精美。自此,廒头灯笼便以其物美价廉、老少皆宜的特点,成为当地百姓元宵节前后的必备之选。几百年来,每逢元宵节前后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打着灯笼闹花灯,大街小巷便是一片灯笼的海洋。而在沿海一带,人们又特别喜欢鱼灯,祈盼出海打鱼获得丰收,所以鱼灯又包含连年有余(鱼)之意。
2015年之后,成家廒头村鱼灯笼成为特色民俗项目;2022年,成家廒头村鱼灯文化习俗获选为日照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尽管现代工艺制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但涛雒镇成家廒头村鱼灯笼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孩子开始对这门传统手艺产生兴趣,他们主动向老艺人请教制作技巧,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更有不少人专程来到成家廒头村,只为购买一盏鱼灯笼作为纪念品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礼物。
鱼灯璀璨映古今,在艺人的传承与坚守中,人们看到了日照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代代相传的成家廒头村鱼灯笼,不仅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更照亮了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日照市东港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