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密扑灰年画:独树一帜的手工艺术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独特的艺术源流、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在众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山东高密一地,被誉为“中国一绝”。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作竞争中,高密扑灰年画艺人们在题材技法方面各有侧重专长,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目前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派以墨画墨屏为主,其画面典雅、素淡、稳重,人们称为“老抹画子”;另一派是“大红大绿”派,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其他木版年画对色彩的运用技艺,以大红大绿来点染画面,以色带墨,追求画面艳丽红火,对比强烈。

  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高密扑灰年画的题材也十分丰富,大多取自世俗生活,社会功用主要表现在服务于城乡大众、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体现传统伦理与美德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同时,高密扑灰年画的题材种类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年画题材基本相同,可以归纳为神像类、祈福祝寿类、仕女娃娃类、戏曲故事类、人物传说类、山水花卉类、世俗生活类等。神像类扑灰年画是老百姓过年时用得最多的,其中家堂(包括祖影)、财神是扑灰年画中最具高密地方特色的题材。祈福祝寿类扑灰年画主要针对老年消费者的需要而绘制,以祈福拜寿之类的内容居多,代表作品有《祝寿图》《百寿图》《三星图》《福寿有余》《狮童献寿》等。仕女娃娃类题材在高密民间也被俗称为“老婆孩”类,往往通过仕女、娃娃及一些吉祥花卉、动物的谐音或者寓意表达幸福美满、和谐吉祥等祝福。人物传说类扑灰年画多以历史人物、文学典故为创作题材,如《刘大人私访》《四爱图》《白金哥拜花堂》等。山水花卉类扑灰年画有的以物达情,有的祈求祥瑞,消费群体多是民间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如《四季图》《松鹤延年图》《凤栖牡丹》等作品,既有文化情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高密扑灰年画制作技艺分为起稿、粉脸、装饰、完善四个阶段,共计烧炭条、画灰、上色等26道工序。绘制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起稿,最有特色的地方也在于此。“扑灰”即用木炭条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其目的是使起稿更为便捷和高效。粉脸阶段是在线稿的基础上,先将头部画好。人的脸部是一幅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脸部画不好,整幅画也就失败了。因为脸部非常重要,所以勾完线稿以后接着就画脸部。粉脸阶段要特别细心谨慎,在扑灰年画作坊里,完成这个步骤的艺人被称为“抱头子”。装饰阶段也就是对除脸部以外的其他部分进行敷彩、描金、勾线、磕花等,这些工序虽然不像画脸部那么重要,但也对整体艺术效果有较大影响。由于装饰阶段人物身体、服饰、背景等局部地方处理得不够好一般不影响大局,所以在年画作坊里是由专门的雇工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这类扑灰年画艺人一般被称为“二把道”,其报酬与“抱头子”相同,足见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完善阶段之后,一张扑灰年画基本完成,需要将年画剪裁整齐,然后拿下来题款盖章,最后形成一张完整的高密扑灰年画。

  199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高密扑灰年画——中国一绝》专题片,将这一奇特画种搬上银幕,令观众大饱眼福,反响强烈。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了声誉和影响力,令世人瞩目。2007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中国(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的十几名民艺专家对扑灰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意见。2014年,高密被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扑灰年画保护基地。2020年,高密市姜庄镇凭借高密扑灰年画成功入选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近年来,到高密参观、学习、购画者络绎不绝,在高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高密扑灰年画艺人队伍日益壮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扑灰年画制作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姜庄镇是扑灰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发源地,获得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等称号。近年来,姜庄镇以非遗底蕴为依托,规划占地100亩,高标准建成聂家庄民俗文化村,连续四年举办非遗嘉年华系列节会,推出非遗少年做、非遗少年画等主题活动,吸引各地旅行团、研学团队纷至沓来,成为对内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对外连接旅游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姜庄镇有扑灰年画艺人23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3名、高密市级非遗传承人13名,扑灰年画种类达200多种,年销售额近百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扑灰年画作为“高密四宝”之一,不断融合新时代、新主题进行衍生创新,成为推动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民族交往互嵌互融的重要载体。近日,扑灰年画传承人王俊波根据56个民族在舞蹈、乐器、服装等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民俗符号,创作出一幅长达22米的高密扑灰年画长卷,名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幅作品不仅是传统非遗融入时代的典型代表,也是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凝心聚力的真实写照。

  (高密市委统战部)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超然台上聆听苏轼千古绝唱
山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高密扑灰年画:独树一帜的手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