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为何尊称老师为『西席』

  □  郑学富

  古代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人们就提出了“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吕氏春秋·尊师》载:“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古代对教师的尊称也有很多,如夫子、山长、先生等,“西席”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以此尊称老师呢?

  儒家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尤其是在座次上更是界线分明。我国古代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宾两种。君臣之席取南北向,皇帝在上朝时坐北朝南,那是最尊贵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僭越,即面南称帝,面北称臣。主宾之席则取东西向,主人出于对宾客的尊敬,自坐东位,即面西而坐,“东家”之称由此而来;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西位为尊位。当时,官员们的幕客或家塾教师都被称为“西宾”,又称“西席”,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古人以“西席”为尊,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己面东而坐,藐视其他军吏,作者将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赵括刻画得活灵活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候田虫分专横跋扈,妄自尊大,他做了宰相后,“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田虫分以汉相自居,连他同母异父的哥哥也不放在眼里,自己面东而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不拘礼节,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向东而坐,很不客气地跟儒生们谈话。《汉书·王陵传》记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让使者看到自己对王母是尊敬的,想以此招降王陵。但是王母却不领情,哭着对使者说: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来为使者送行。

  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汉语大词典》解释说:“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据史载,汉明帝刘庄自从当上太子,就跟博士桓荣学《尚书》。刘庄即位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面东而坐,摆好桌案和手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这样做是要为天下作表率,向社会倡导尊师重道的风气。清人梁章钜在《称谓录》中说:“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古典文学作品里也常把老师称为“西席”。唐代柳宗元在《重赠二首》中曰:“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明代杨慎的《两湖叶道亨泰招饮过湖晚归》有“杨堤叶屿迥相邻,东主西宾意自亲”的诗句。《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写道:“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说:“申祥甫连忙斟一杯酒道:‘梅三相该敬一杯。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谈官派信口开河,亏公项走头无路”写道:“陶子尧道:‘你又来了。咱们请的西席老夫子才叫先生,怎么堂子里好称先生?’”

  民间还曾流传这样一副对联:“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此联只有14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6个典故,赞美了老师教育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且家风严谨,其女婿也是人中蛟龙,堪称人之楷模。

  (作者为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编者按
古人为何尊称老师为『西席』
开学季 感师恩
尊师重道的儒家故事
百年前,山东的学校体育课都教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