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如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也有散居。
锡伯族贝伦舞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传统舞蹈,也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泛称,属于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它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的渔猎生活,是一种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古老舞蹈。
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集中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特点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男子舞姿粗犷、洒脱、野性,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妩媚。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
贝伦舞被锡伯族人称为“生命舞蹈”。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据说,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就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使得贝伦舞成为在锡伯族群众间非常流行和普及、几乎人人都会跳的舞蹈。
经历了多年的历史变迁,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改进和传承,当代贝伦舞有了一种现代舞的感觉,更具亲和力。如今,贝伦舞在保留原始舞姿风貌的基础上,拓展出了行礼舞等10多种新的舞蹈样式。2008年,贝伦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数字文化”强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