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冠杰
在海外采访,我浓重的乡音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问我是不是山东人。我点点头说:“俺是山东淄博的。”多数人会颔首表示知道,“淄博烧烤特别火”。每每听到这个答复,我总急于解释,淄博不仅有烧烤,还是中国北方瓷都、齐国故都、聊斋之城、足球发源地等,听后大家往往一脸茫然。
其实我不能责怪对方孤陋寡闻,因为作为海外媒体人,向世界讲好淄博故事,是我的责任。在如今媒体如此发达、信息传播如此多样化的年代,如果我们的声音还是没有被听到、被关注,只能说明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响亮。
这些年在国外发展,因为工作关系,每次回国都非常匆忙,回乡探亲停留的时间更是短暂。但即便如此,也能明显感觉到淄博发展的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的我在淄博工作过6年,特别是后3年因为从事媒体工作,几乎走遍了淄博的山山水水。彼时,淄博尚有不少方面被认为是“痼疾”,如老工业城市新动能不足、环境质量差等。但最近几年回乡,即使匆匆一瞥,也能发现这些曾经备受诟病的地方有了根本性改变,淄博甚至还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作为百年工业城市,淄博有过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一段落寞期。近年来,淄博积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实现了凤凰涅涅。以至于我每每回乡,颇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记忆中的淄博虽然也还能寻到,但目之所及更多已经是“十步不同天”了。这都让身为淄博人的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淄博不乏世界级名片。它是齐国故都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巨著《齐民要术》、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等也都源于这里。淄博制药曾名列全国四强,陶琉文化、丝绸文化等更是名噪一时,但这些堪称文化瑰宝的东西很多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曾经我应邀去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参观文化遗产展,看到一群外国专家正围在一个陶瓷摊位前探讨着,似乎颇感兴趣,我一眼就看出那是淄博瓷器,这是我十几年在巴黎的采访生涯中第一次看到被称为中国“当代国窑”的淄博瓷器参加展览。我还曾从一位从事肉食品进口的华人朋友处得知,欧洲华商大多从事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物品进出口,肉食品原材料门槛高,从事此行业的华人并不多。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所进口的肉食兔是通过欧盟鉴定认证的,主要来源于山东省沂源县一家养殖加工厂。我很惊讶:这不就是我的家乡吗?沂源县青山绿水,确实适合生产有机食品。除了有机食品,沂源的药用玻璃生产也拿到了亚洲第一。
既然淄博有这么多独一无二的资源,打造一个世界的淄博也不是天方夜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淄博这些世界级名片。
这些年,淄博人逐渐“走出来”,也有不少人被“请进去”,他们是淄博行走的“名片”,我们应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形成讲好淄博故事的多声部大合唱,让淄博声音响遍世界。
(作者为《欧洲时报》采访中心主任,文章由淄博市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