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示创新,让儒家文化『活起来』

  □  周学泽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活”起来是关键,而展示创新是“活”起来的重要环节。比如曲阜孔子博物馆设置了孔子观欹器的三个场景,充分体现出该馆在展示上的独具匠心。

  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寓意“满招损,谦受益”。春秋时期的鲁桓公很喜欢欹器,将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用以警醒修身,因此又称“宥坐之器”。“宥”通“右”,这也就是今天“座右铭”说法的由来。鲁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奠。

  最早记录孔子观欹器故事的是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宥坐》篇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欹器,但不知欹器为何物,就很难明白由欹器引发的哲理。因此,怎么呈现孔子观欹器的故事,是一个“技术活”。为此,孔子博物馆设置了“三个场景”,让游客既明白了欹器的物理属性,又懂得了孔子讲述的道理。

  第一个场景:放置孔子观欹器挂图。《阙里文献考》说:“观欹器像,明郭诩画。”该图长100厘米,横59厘米,绢本设色,绘孔子带领弟子参观鲁桓公庙图。画上部题有楷书《孔子家语·三恕》一则,印四方,其中一印为“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古代传承先哲的思想,字画是重要的呈现方式。孔子观欹器图就是明朝人理解孔子思想的方式,该馆把明代挂图展示出来,能让人们了解历史上是怎么传承儒家思想的,也能大体看出欹器的样子。

  第二个场景:静态复原孔子观欹器现场。孔子观欹器的复原场景是通过塑像和展示实物的方式,塑造了孔子和弟子的形象,也有欹器挂摆实物,场景是立体的,这就比单纯的画像更直观了。

  第三个场景:动态复原欹器的物理属性。孔子博物馆模制了一个盛水的欹器,欹器上面是一个滴水的龙头,水一滴一滴地下落到欹器中,满了的时候,欹器就倾覆。这种现场演示,让游客一下就明白了“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的物理属性,很有特色。

  孔子观欹器的三个场景是山东文化“两创”中具有代表性的展示之一。三个场景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让“无形”的儒家思想变得“有形”,让“有形”的传统文化变得“生动”,让古代哲理可思可感可触,这也是山东各级博物馆常常采用的展示方式。

  文化展示创新是文化“两创”的重要内容。除了孔子博物馆外,在曲阜尼山圣境,用灯光秀展示孔子《论语》;在邹城孟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用剪纸剪出孟子的形象,敲击石门小鼓演唱孟母三迁的故事……山东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齐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业界嘉宾淄博共话文旅融合发展
展示创新,让儒家文化『活起来』
小小桦树皮,展现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年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