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记者11月16日发自聊城)11月12日至19日,来自13个国家的17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和骨干编辑记者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齐聚齐鲁,相约参加“2023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大家从德州出发,奔赴聊城、菏泽,沿途领略非遗魅力、漫步黄河故道、参观优秀企业,全方位感受一座座城市的多彩风姿。每到一处,他们都会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世界传递山东声音,讲述山东故事。本期,请随本报记者一起来追寻他们的足迹和笔触,看看海外华媒人眼中的山东模样。
欧洲时报
“黑陶”厚重 “红绿彩”绚烂
11月13日,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走进德州中国黑陶城博物馆。这所古今技艺和风貌并存的博物馆,为参观者呈现出一个厚重而精妙的黑陶世界。其中的镇馆之宝——黑陶中的“蛋壳陶”放大仿制了蛋壳黑陶杯,“身高”1.5米,重量却只有700克。
黑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4500年。人类祖先以灵动的智慧制造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叩如罄”的黑陶,生动地传递了史前社会的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州黑陶不断守正创新,频频参展、巡展、获奖,并进入馆藏、成为国礼,德州亦被授予“中国黑陶城”称号。
除了感受“黑陶”文化,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还前往德州宋窑红绿彩博物馆感受了一把“红肥绿瘦”的“德州窑红绿彩”非遗文化。“德州窑红绿彩”瓷器因京杭大运河而兴,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二次烧成制品。绘画师傅在经过高温烧成的单色釉瓷器上彩绘纹饰,红彩勾线,绿彩、黄彩、黑彩填涂,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颜色对比强烈,极具特色,生动地体现了崇尚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与粗犷豪放、清新质朴的草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红绿彩的历史可追溯到宋金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为之后的五彩、斗彩等奠定基础,相当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同时,其色彩搭配特点,特别是红绿彩胡人俑的烧制更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明的融合,是见证华夏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遗产。
爱尔兰华人侨网
德州不只有扒鸡——德州三绝之宁津杂技
宁津,地处古九河流域,茫茫临洪荒雄浑之气,荡荡激澎湃旷达之风。宁津杂技就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滋育成长起来的一朵艺术奇葩。
宁津县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行内亦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以“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著称的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诗人对杂技艺术给予了完美展现:它是险与美的咏叹调;它也是力量与技巧的珠联璧合;它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它也如梦如幻、千姿百态,它就是令无数人咋舌称赞的杂技。
11月13日,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走进宁津县,去找寻这个“杂技之乡”有关非遗技艺传承的足迹,坐落在县城西南一隅的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风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里,学员们清晨5:30起床后就进行压腿等基本功的练习,然后吃饭、上课。除每天两个小时的文化课外,学员其余时间就是练习功夫。
在学校的老师看来,所有美好都是练习杂技之“苦”换来的,正如老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暗香来!”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跟父母撒娇时,这里的学员就开始为传承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坚守。
据了解,宁津杂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始于秦汉,兴于唐、明,盛于清末民初,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兼具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4个类别,“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节目,质朴粗犷、刚柔相济,让人流连忘返。
意大利侨网
行走禹城 感受千年古县的现代脉动
“我们禹城有高标准现代牧场,牧场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果蔬提质、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闭环的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和环保效益双赢,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我们还有很多高新企业,禹城这两年的发展有目共睹。”11月14日,禹城市委书记,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滕海强非常自豪地这样介绍禹城。
当天,17家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和骨干编辑记者来到禹城,参访了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禹王集团。
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新兴的重大装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企业;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是以生物多糖为主导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中国功能糖产业的开创者与引领者,拥有全品类功能糖制造服务能力,是全球重要的功能健康方案提供商;禹王集团则是大豆深加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特种陶瓷4个产业所涉技术的领军者,是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制鱼油加工基地,拥有7个工业企业、20多个销售分公司。
据了解,禹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4300年前,大禹在这里治水成功、定鼎九州,开启华夏农耕文明,禹城因此而得名。禹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其中,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其三大主导产业,风电主轴国内市场占有率40%,功能糖国内市场占有率75%,大型冲压线国内市场占有率80%,是中国功能糖城、高端装备新城、医养健康名城。
加拿大搜罗传媒
探寻“南有西子,北有东昌”的独特魅力
11月14日至16日,2023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走进“两河明珠”城市——山东省聊城市,开启了黄河农耕文明与运河商贸文明的文化交流与探寻之旅。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是“江北水城”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至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该市有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文物古迹400多处,其中,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走进东昌湖风景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人工湖,感受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领略“南有西子,北有东昌”的壮丽景观;在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山陕会馆领略秦晋古建筑的精妙绝伦,感受晋商、秦商的自有特色;在被誉为“东昌三宝之一”的古楼——光岳楼体验历史建筑的雄伟壮观;打卡集“文化教育、休闲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中华葫芦文化园;考察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和山东嘉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东阿,这里除了盛产驰名中外的东阿阿胶,还有东阿阿胶博物馆、阿胶世界。
走进东阿阿胶体验工厂,阿胶香气扑面而来。记者透过玻璃直观看到阿胶从熬制到包装的整个过程。华润阿胶及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全国最大的胶类中药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探索出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
“我们打造花园式工厂,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景观12万平方米,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形成了以东阿阿胶中医药康养为特色的工业旅游新模式。”据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新华介绍,东阿阿胶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应用5G智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提升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2022年环保运营合格率100%。
加拿大视传媒
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东昌葫芦 出一条美丽致富路
跟
堂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作为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城市,“两河”文化在这里相约千年、交相辉映。这里有齐鲁文化的儒雅、燕赵文化的豪烈、江南文化的委婉、中原文化的兼容,形成了“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文化名片之一的东昌葫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盛行。明清时,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雕刻葫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赖以生存的重要生计。进入新时代,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葫芦文化产业摆到重要位置,将其与文旅兴市、“两河”文化紧密相融,聚力推进文化“两创”。
发展葫芦文化产业,聊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鲜明的雕刻技艺,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效应,种植加工量占全国75%的市场份额,正是这些艺术基础、品牌基础、市场基础,为聊城葫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了根基。目前,东昌府区葫芦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是“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国内最大集散地。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为全国乃至世界广大葫芦爱好者和从业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弘扬了葫芦文化,促进了国内外葫芦企业在文化、产品、工艺方面的交流与传播,推动葫芦文化产业发展。
法国侨报
记录数百年前运河风光
——探访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古建筑山陕会馆
始建于1743年的山陕会馆,记录着数百年前的运河风光。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地处运河之畔的东昌古城迅速崛起,成为繁华都市,列沿河九大商埠之一,享有“漕挽之咽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等美誉。这里巍然矗立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这处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河中帆樯如林、轴舻相连,各地客商如潮水般涌入,岸边车马络绎、货积如山。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山西、陕西来聊城经商者很多,山西、陕西两省众多商户竞相集资,筹建山陕会馆。清代乾隆八年,历经4年,山陕会馆的山门、正殿等主体工程竣工,之后逐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方具现在规模,累计耗银6万余两。
山陕会馆坐落于东昌府东郊、京杭大运河西岸,面河而立。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总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两看楼和两碑亭、南中北三大殿、春秋阁、望楼、游廊等组成,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远眺,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一派雍容华贵气象,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由于中国古人尊崇关羽,就把关羽像塑在山陕会馆里,所以山陕会馆又俗称“关帝庙”。
山陕会馆的兴建,使山西、陕西两省的众商人达到了“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的目的,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宿、存货、交易以及酬绅、议事、宴乐的场所,而且为扶持商界势力提供了载体,尤其对于办理同乡公益事业,发挥过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山陕会馆得到很好的保护,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专款,历时5年进行了8次全面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山陕会馆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研究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历经风雨的山陕会馆巍然屹立,依然以它富丽堂皇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