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秋木版年画:运河畔的艺术奇葩

  □  王兆锋  郭素颜

  座落在山东西部、黄河北岸的聊城市阳谷县,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流淌经过,孕育了“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商业文明,更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而张秋木版年画就是运河文化散落在民间的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张秋木版年画自元代传入阳谷县境内,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流传于鲁西大地,并促成了山东西部年画产地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山东民间年画的繁荣。 

  2006年,张秋木版年画获评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世纪80年代,乔振霞师从第十一代传人闫均振先生学习张秋木版年画的雕版、印刷技术;2008年,乔振霞被评为张秋木版年画第十二代传承人。多年来,她怀着对张秋木版年画的执着热爱,对其进行搜集整理、保护传承,探究张秋木版年画的发展,使这一宝贵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历史源远流长

  张秋木版年画发祥于阳谷县城东40里金堤之畔的张秋镇,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穿镇而过,为昔日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据清康熙年间的《张秋镇志》载:“张秋在河上五方辐辏,商贾云集,乃南北运河咽喉之地”,清末民初居民约两千户,有七十二趟街、八十二胡同,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清、张秋)”之称。

  据史料记载及相关专家的考证,张秋镇木版年画是元代从山西传入的。明清时期,晋商多在聊城一带活动,山西晋南画历史悠久,我国古版画精品、宋金时代印的《四美图》即出自山西晋南。

  在清代,张秋镇较为出名的木版年画店有源茂永、鲁兴聚、景顺和画店等。景顺和画店店主刘振升将画店于民国初年北迁于聊城,形成东昌年画。张秋镇年画店由于以生产神马为主,故称纸马店或马子店。清末民初,画店仍然很兴旺,1918年,源茂永画店有25盘印画案子,鲁兴聚也相仿。当时,源茂永、鲁兴聚画店资本雄厚,各有门头5间,雇印工、查货、发货人员多达80余人。源茂永一年最多印画1400多令纸,张秋镇的画店一年印画共达2800多令纸,数量可观。张秋镇的画店历来只坐庄卖画,春天印扇面画,销给制扇子的手工业者;阴历八月底开始印画,十一月初挂牌子出售,每年冬天来此镇购画商贩达数千人。年画除销往本省泰安、济南等地外,还远销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

  据《寿张县志》记载以及文史专家考证,明清时期,张秋木版年画达到空前繁盛,和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合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

  制作方式独特

  谈起张秋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乔振霞如数家珍。张秋木版年画不但自成发展系统,其制作方式也有别于其他年画产地。张秋木版年画只套色不手绘开脸,而杨家埠、杨柳青等地年画早期均粉脸加工。张秋木版年画的造型圆中见方、横向夸张、流畅有力、豪迈大方。人物造型眼睛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古朴,表情安详含蓄。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现了鲁西人民刚劲、朴实、豪迈、大方的人文气质。

  乔振霞介绍,张秋镇木版年画题材大都因袭传统画样,以神像为主,仅门神一项就有130多种,加上其他年画题材,品种多达300多种。年画题材丰富多彩,大都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耕织图、渔家乐以及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英雄人物。张秋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十多类,比如门神就有大中小三种,当地称大裁、二裁、三裁,裁为裁纸之意,也称大鞭、二鞭、三鞭(因门神中有武将执鞭,故又称鞭)。门神题材大都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古代传说。除了门神,还有单座、娃娃画、扇面画、神马、画对子、纸扎画等。

  张秋木版年画的刻工十分认真,从不偷工减色。有的地方年画一般只套印五色,有时只用红绿黄紫四色,有些画像使用六色,基本色之外再加一桃红。而张秋木版年画一般要套印七色、八色,很少印六色。它的色彩有亮青、大红、二红、大绿、绛绿、丹红、黄、兰八色。张秋木版年画在色彩上的独到之处,使它更受人们欢迎。

  如今重焕青春

  张秋木版年画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经过了一个兴旺发展的过程。后来,随着水上运输的逐渐萧条,张秋镇的繁荣已不再现,年画随之衰落。乔振霞说:“上世纪70年代,很多祖传年画木版被销毁,之后木版年画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上世纪80年代,从事专业美术研究的乔振霞迷上了木版年画艺术,从闫均振老师那里获知到不少张秋木版年画原版可能散落到的地方,她把这些宝贵信息都详细记录了下来。之后,乔振霞和丈夫杨凤存就开始对张秋木版年画进行挖掘与整理。为搜集原始资料,他们访遍周边地区,到平度市的宋家庄去考察,到北京、东北三省等原张秋木版年画的销售地,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家那里搜集资料和信息。经过30多年的努力,乔振霞搜集整理了46套张秋木版年画古版,并对个别残缺的色版作了修复,保持了明清时期固有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她还筹资数十万元建起了年画作坊。

  近年来,张秋木版年画重新得到重视和关注,阳谷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县农村文化艺术中心,以乔振霞为主要负责人,对张秋木版年画进行深入挖掘整理。2008年,该中心编辑出版了《张秋木版年画》一书;2010年7月、10月,乔振霞带着张秋木版年画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及由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张秋木版年画受到参观游客的高度评价。

  如今,张秋木版年画再次走进市场,很多年画爱好者通过网络、电话进行订购,聊城、阳谷本地群众也常把张秋木版年画作为特色文化礼品馈赠亲朋,张秋木版年画以高档装饰品、收藏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乔振霞对张秋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有两个想法,一是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把张秋木版年画打造成当地极富魅力的文化意象;另一个想法是再创作一些反映现代阳谷人文景观的新画,并且进一步扩大与其他木版年画的交流,她还准备建一座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让更多人走近张秋木版年画,爱上年画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以文化为底,济南讲好黄河故事
张秋木版年画:运河畔的艺术奇葩
品读明清画像,感悟山左先贤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