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山东博物馆“亚酉鬼钺”冰箱贴凭借“丑萌”出圈、“蛋壳黑陶高柄杯”变身为榫卯拼插玩具,滕州“鲁班天工”鲁班锁展示齐鲁工匠千年智慧,“山东手造”布老虎“布妞”可以根据客户喜好随时换装……今年国庆假期,山东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而一系列承载着齐鲁文化底蕴、彰显着地域特色风情的文创产品也如清爽的秋风,“抢占”着国内外游客的朋友圈,传达出好客山东着力推进文化“两创”的满满诚意,让更多线上线下的民众通过文创,足不出户“游”齐鲁、赓续文脉“阅”山东。
讲述齐鲁文化故事
“大吉大利史口吃鸡”“察言鹳色”“水煎‘包’你满意”……在东营,“this is 东营”系列冰箱贴很受游客喜欢。这套冰箱贴由河海故事文创馆设计推出,分为4个系列,每个系列3枚,全套共计12枚。4个系列分别是地标性建筑、东营市花市树市鸟、东营美食、东营标志。其中,地标性建筑选择了胜利大桥、胜利电视塔和雪莲大剧院;东营市花市树市鸟则是对东营的市花荷花、市树国槐、市鸟东方白鹳进行了设计;东营美食系列选择了利津水煎包、黄河口大闸蟹、史口烧鸡作为代表;东营标志类则选择了磕头机、黄河入海口和东营since1983。除了冰箱贴,河海故事文创馆还设计制作了包括手机壳、帆布包、卫衣、帽子、徽章、鼠标垫等多个品类。“我们通过对东营元素的具象化与非具象化表达,除了挖掘其文化内涵,还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手绘、谐音梗等方式,做年轻化的表达。”河海故事文创馆负责人介绍说。
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亚酉鬼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口部两侧铭有“亚酉鬼”二字。亚酉鬼钺人面造型呆萌可爱,山东博物馆便以其为原型推出了冰箱贴、行李牌、书签、抱枕、雪糕等相关文创产品。“亚酉鬼钺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其造型呆萌有趣,仿佛是穿越千年而来的‘海绵宝宝’。”济南市民程女士说,国庆假期带着孩子来逛馆,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孩子被亚酉鬼钺的造型所吸引,购买一个“亚酉鬼钺”文创产品带回家,孩子就会对这件文物多一层了解和记忆。
“文创产品不仅是一个商品,更是故事的琥珀、历史的缩影、文化的凝练。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驱动力,并非单纯对物质实体的追求,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寄托。”有关专家表示,文创首要的便是文化,深入挖掘本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非遗传统等文化,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技术赋能跨越时空
“文创”是文化创意的简称,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具体来说是一种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数智时代,人们对文创产品的科技含量、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活动现场,《流淌的文明》AR明信片成为海内外嘉宾收藏的“明星产品”。这款明信片曾荣获济宁市游客最喜爱的文旅商品金奖,它不是一张普通的明信片,而是一张能“活”过来的城市名片:只需手机轻轻一扫,静态画面便瞬间动了起来,三维运河美景在指尖流动,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在纸面上实现了完美交融。
在位于曲阜的孔子博物馆,文物工作者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让70余万件馆藏焕发新彩:“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引人入胜,“夫子问答”互动屏前,观众轻触屏幕便可与“孔子”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近年来,山东以科技赋能文旅,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数字芯片、AR扫描等技术,将文创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生动呈现:3D打印技术让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化作流动的光影;青州博物馆推出AR数字文创雪糕,游客用手机扫描雪糕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能欣赏动态文物,并配有详细的文物讲解……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还携手各领域伙伴,通过开展品牌联名、推出主题形象等形式的跨界合作,以“品牌”赋能文创,做到“见品牌即见博物馆”;淄博烧烤爆火后,当地迅速推出“琉璃烧烤签”“蹴鞠调味罐”等文创产品,带动周边产业同步增收。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创受欢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文创产业井喷式发展的时代图景。放眼全国,“故宫文创”年销售额超15亿元;河南“唐宫夜宴”舞蹈IP转化为元宇宙游戏,吸引用户500万,衍生收入超8000万元;2025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的10款玉兰花系列文创,仅一季度文创销售额已超140万元……事实上,在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两创”的形势下,山东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2021年,山东审议通过《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文创产业发展方向;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正式发布了《山东省文化文物单位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的指导意见》,主要涵盖总体要求、试点范围、文创范畴、收支管理、激励机制五大方面,旨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提升文化文物单位创造活力,提高文化文物资源转化效率,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调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山东持续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试点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共探索编制出7项基因标注标准和相关规范,完成4237件作品的版权登记工作,建成1个齐鲁文化基因智慧大脑数字化平台,形成超过1000G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解码利用成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地市也积极作为,淄博举办城市礼物创意设计大赛,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菏泽打造“一都四乡”城市文化品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潍坊开发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引入高校力量研发文创产品,促进文创产业繁荣。
从青岛啤酒博物馆的百年啤酒发酵池改造为光影剧场,到曲阜的孔子周游列国文创视觉导线带领游客进入历史沉浸式空间,再到曹县马面裙、潍坊风筝、巨野工笔牡丹画等走红国际……传统文化在解构与重构中焕发出新生,一幅“传统与现代交响、文化与经济共荣”的新图景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