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抗战岁月里的齐鲁印记

红色胶东:黄渤海岸激荡舍生忘死的抗战热潮

  □ 本报记者 张好

  胶东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三面环海。抗战期间,八路军胶东部队共对日、伪军作战近8000次,毙伤俘日、伪军13余万人,主力部队发展到2个师、2个警备旅;海上支队发展民兵22万人,自卫团达到80余万人。同时,胶东抗日根据地从经济和军工生产上有力支援了山东和全国,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作战频繁、斗争激烈的胶东抗日战场上,有组织农民队伍、投身革命战斗的宋干卿、宋子良、宋振国“宋氏三杰”,有用乳汁养育革命后代健康成长的“胶东乳娘”,有“熔炉中锤炼、斗争中学习”的抗大师生,他们与胶东群众一起,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用生命和热血写下红色胶东不可磨灭的英雄历史,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武装起义】 从天福山点燃“抗日烽火”

  天福山位于文登县(今威海市文登区)东20多公里处,这里群山拱卫,林木茂盛,自古有“天赐福地”之称。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此地发动了威震胶东的抗日武装起义——天福山起义,拉开了胶东抗战的序幕,并由此创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天福山起义也因此成为红色胶东的源头。

  1937年12月,日军沿胶济铁路和从海上登陆向胶东进犯,相继占领了青岛、烟台等地,中共胶东特委决定立即举行起义。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并命名聚集在天福山的抗日武装为第三军第一大队。12月31日,第三军第一大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损失很大。1938年1月,中共胶东特委成立第三军军政委员会,理祺任司令员兼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2月,第三军积极开展抗日工作,于2月13日拂晓袭入牟平县城,俘获伪县长等170余人,缴获枪支100余支。战斗结束后,第三军撤到城外休息时,又被驻扎在烟台的日军包围,部队顽强抵抗,打死、打伤日军四五十人,还击毁敌人两辆汽车、一架飞机。但第三军也付出沉重代价,理祺阵亡。

  在天福山起义的同时,中共胶东特委还组织领导蓬莱、黄县、莱阳、即墨、掖县等地区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先后收复多个县城,并建立掖县、蓬莱抗日政权。

  1938年4月,为了加强对部队的统一领导,第三军军政委员会对胶东起义武装进行整编,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各路设指挥部,每路下辖若干大队,共计7000余人。

  如今,走进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展厅内400余平方米的展带,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中共胶东党组织领导起义部队由弱到强、英勇杀敌的光辉历程。馆区东部为天福山起义旧址。北部山顶上用汉白玉及青石精工建造的天福山起义纪念塔雄伟壮观,上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彰显出革命烈士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胶东乳娘】 用母爱守护“红色摇篮”

  在山东半岛东端的大乳山脚下,有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感人故事的场所——胶东育儿所。游客来到这里,沿着石砌小路,穿梭在错落有致的房屋里,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80多年前,那段书写着人间真情、无私奉献的岁月。

  抗战年代,许多干部无法将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抚养。面对这个情况,1942年7月,中共胶东党组织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起胶东育儿所,主要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那时候,很多孩子刚生下来,由于父母要奔赴前线,就由育儿所把婴儿交给不同的乳娘照顾,这些乳娘是当地百姓,很多时候一位乳娘需要照顾几个婴儿,每当敌人“扫荡”时,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就分散到孩子的住区,分片包干,同乳娘一起带着孩子反“扫荡”。

  1942年11月,日军开始大“扫荡”,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全体工作人员和乳娘们喊出“人在孩子在”“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的口号,所有孩子无一因日军“扫荡”和频繁迁徙而伤亡。

  这次大“扫荡”中,有一位乳娘叫姜明真,为了躲避敌人,姜明真和婆婆抱着带养的“小八路”福星和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跑到山里,将两个孩子放到一处十分隐蔽的山洞中。但是,奶水不够吃,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总有一个要哭闹。情急之下,姜明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让婆婆照看福星,自己则把还未满十个月的亲生骨肉送到了另一个山洞。她刚返回福星藏身的山洞,敌人的轰炸就开始了。姜明真和婆婆紧紧抱着福星,捱过了那次“扫荡”。敌人撤走后,婆婆发疯似的冲出去,扒开被敌机炸塌的洞口,看见受到惊吓的小孙子在山洞里哭得肚子鼓胀胀的,嘴上沾满了泥土和鲜血。回家没几天,孩子就夭折了。

  新中国成立后,胶东育儿所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回到了父母或亲属身边。如今,胶东育儿所原址已成为乳山市红色教育基地,而胶东乳娘们这份超越血脉亲情让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的母爱,也在红色胶东代代相传。

  【红色大学】 在火线上建起“胶东抗大”

  在栖霞市,矗立着一所承载着革命荣光的学校——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也被称为“胶东抗大”。胶东抗大是一所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学校,是在1940年,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师生们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跋涉数千公里,穿过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最终抵达胶东抗日根据地组建而成。

  在近10年的办学历程中,胶东抗大秉承着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风,政治课包括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党的建设、政治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事政治等,军事课有制式教练战术、兵器与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等。另外,还有内务条例、纪律条令等课目。

  在位于栖霞市牟氏庄园的胶东抗大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展板,印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基地讲解员说:“当时,胶东抗大环境艰苦,学员们缺衣少穿。冬天,许多人只能空身穿一件薄衣,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加上常年睡在潮湿的地铺上,很多学员身上长了虱子、生了疥疮,再冷的天,也得脱下衣服涂抹硫磺药水。”尽管战争残酷、环境恶劣,知识的火种却从未熄灭。面对革命读物稀缺的困境,抗大教员自力更生缮印教材;教材匮乏时,他们就结合实战经验自行编写。同时,胶东抗大不仅是一所教书育人的大学,还是一支学用结合的队伍。学校始终坚持“以战场为课堂”的原则,抗大师生遇有敌情就战斗,争得时间就学习,战斗学习两不误。

  然而,残酷的战争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在栖霞市桃村镇新庄村的老庙顶,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在1942年冬反“扫荡”中英勇牺牲的37名烈士,其中就有胶东抗大的教员罗森。当时,罗森为保护群众转移,坚持了几个昼夜,战斗到弹尽粮绝。等群众基本转移完毕,他只剩了一颗手榴弹,便英勇地与日军同归于尽。战友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手上还紧紧缠着手榴弹的拉线。

  胶东抗大教育基地讲解员介绍,抗大在胶东办学之时,正是日寇最疯狂、扫荡最频繁、斗争最残酷的时期。然而学校的招生、培训不仅从未间断,反而日益发展壮大。当时烟台军民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每一期招生的数量、办学地点和内容,都根据当前战争形势调整。其中,第八期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一期,招收学员达到20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胶东抗大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文武双全的军队干部。”讲解员说。

  硝烟弥漫的岁月,胶东抗大如同一座“摇篮”,为抗战塑造了许许多多栋梁之材。同时,抗大在胶东辗转百余个村庄办学,走到哪里就把红色的种子撒到哪里,对当地群众影响深远。如今,在胶东抗大教育基地,洪国治带病教学、罗森英勇就义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依然在深情诉说着胶东抗大“熔炉中锤炼、斗争中学习”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专题
红色胶东:黄渤海岸激荡舍生忘死的抗战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