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派驻海外的山东人

以实干之姿,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

  □ 本报记者 马柯欣 通讯员 张中芳 严纲轩

  在世界的广袤舞台上,山东儿女的身影愈发活跃。他们以文化为纽带,架起中外心灵相通的桥梁;以实干为基石,在异国他乡书写中国方案的生动注脚;以创新为动力,在“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中注入山东力量。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山东人民用行动诠释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底色,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上,刻下属于中国智慧的独特印记。

  张军桥:用生命搭建医疗援外之桥

  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一名当地民众溺水。援助坦桑尼亚的山东医生张军桥奋不顾身跳海施救,救起落水者后,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张军桥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专家,也是第二十七批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2024年初,医疗队抵达达累斯萨拉姆,常驻穆欣比利国立医院,开展麻醉医疗与教学培训工作。

  驻外期间,张军桥带领医疗队开设了多场麻醉技术专项培训,将自身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为提升坦桑尼亚的医疗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张医生为我们医院带来了很多新事物,他是我们的导师。他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他乐于分享他的知识、才能,向我们介绍病例并进行培训。”穆欣比利国立医院的一名麻醉护士说道。

  当地时间6月20日上午,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为张军桥举办了追悼会,300余名医院职工、坦桑民众以及在坦华人前来凭吊。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当地网友发文纪念这位早已声名在外的英雄医生:“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医生,一位选择逆流而上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别人的生命。”“他不是我们国家的人,却为我们国家的人付出了生命。”

  实际上,这并不是张军桥第一次见义勇为和当众施救。2023年上半年,在潍坊市高新区,张军桥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名因交通事故头部受伤的妇女,他立即将车停在路边,表明自己的医生身份,并从车内取出纱布等急救用品为其止血包扎,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他才放心离开。

  这份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信念,随张军桥一起传播至海外。2024年,在一次义诊中,医疗队发现当地一名8岁的先天性脐疝患儿路易斯病情严重,且家人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在张军桥的协调下,医疗队决定对该患儿进行捐助并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术后,在路易斯母亲的请求下,张军桥为孩子取了个中文名:齐鲁。

  这个名字,是以张军桥为代表的山东人民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齐鲁文化与中国力量,将长久地生长在非洲这片热土上,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张军桥同志用生命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1963年以来,中国医疗援非走过了62个春秋,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至今也有58年历史,医疗队员们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建设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正如张军桥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所说:“作为一名走出来的中国医生,我很为我的祖国和我的职业骄傲,让坦桑尼亚的同行们感受中国和中国医生的力量。”援非医疗队为中非友好所作的贡献,中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张军桥本人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宝贵精神,也将被所有见证了这一切的人们,永久怀念和铭记。

  王俊青:在湄南河畔书写文明注脚

  2024年10月29日,潍坊青州市西书院初级中学的教师王俊青告别祖国和亲人,启程前往泰国芭提雅明满学校支教。已至知天命之年的她,毅然告别生活半辈子的青州,远赴异国他乡担起汉语教学之责。面对同事们的疑惑,她微笑解释:“教书育人是我毕生所求,梦想不该被年龄或舒适圈禁锢。能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正是为师者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初到明满,挑战接踵而至。语言不通、气候不适、教学方式迥异只是“小问题”,最让王俊青措手不及的,是泰国课堂的“自由”。“在泰国,学生们习惯在课堂上自由交流,教师稍不留意,学生就有去喝水的、聊天说话的或是玩游戏的。”王俊青回忆道。

  为了适应这种差异,王俊青调整了教学方式,用自身优秀的教学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她巧妙融合互动游戏、情景扮演与课文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对汉语的探究兴趣与学习热忱,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内容,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中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文教师,王俊青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暑假回国期间,她特意去曲阜参观了“三孔”景区,把“拜师之旅”做成视频和PPT,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孔子生平、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支教期间,一场小小的“误会”让王俊青为泰国孩子们开启了中医文化课堂。因当地气候湿热,王俊青腿疼旧疾复发,课前以艾灸缓解不适。不想身上浓郁的艾草气息被学生误作“烟味”,她顺势取出艾灸器具与艾条,借此契机向孩子们讲述艾灸的神奇功效,展现中医文化的深邃魅力。“瞧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好奇,我知道这颗中医的种子算是种下了。”王俊青笑着说。

  在泰国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让王俊青对祖国的强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校里用的都是海信空调,周围有好几处蜜雪冰城,商场的任何一个手机柜台都有OPPO和VIVO,比亚迪汽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王俊青说,“每每看到这些,我的内心都是满满的自豪,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全球中文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在泰国,华文教育已成为中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王俊青受邀参加在曼谷举办的中泰建交五十周年教育大会,现场聆听泰国教育部部长及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的致辞,字里行间的期许让她深感振奋,更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远离亲人、奔赴异乡,王俊青带来的不过是一支粉笔、一腔热忱;收获的却是满园桃李、一生难忘的文化对话。她在教学札记中写道:“正如韩大使所说,中国人民永远是泰国人民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这场宏大的文化潮流中,我作为普通教师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用一个个汉字,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书写人类文明互鉴的注脚。”

  李金玲:将“山东名片”刻在非洲大地

  在山东港口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装载20.5万吨几内亚进口铝土矿的“海洋光辉”轮正在紧张接卸。烟台港矿石公司流程队党支部书记、队长李金玲站在码头上,对正在运行的流程线进行细致检查。作为烟台港几内亚铝矾土项目先遣队的一员,他曾在几内亚博凯荒原奋斗了7年时间,为中国铝土矿进口开辟出一条来自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为解决国内铝土矿原料供应难题,烟台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合作伙伴远赴西非几内亚开采铝土矿。那时的李金玲,是班组中少数可从事钢材、卷钢、条石等舱内及陆地危险作业的技术多面手,作为班长,他身先士卒、踊跃报名,成为首批先遣队伍成员,远赴几内亚完成前期筹备和码头建设。

  初到几内亚,环境的恶劣程度超出大家的想象。气候炎热,病毒肆虐,资源匮乏……一切配套设施都得从“零”起步,大家住在旧板房里,八个人上下铺,吃的是冻菜,家里带的鸭蛋、咸菜都是抢手的好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李金玲带领队友们克服物资匮乏、疟疾疫情泛滥等重重困难,在高温、暴雨天气下连轴作业,圆满完成四台固定吊抢班接卸任务,8天内有效作业时间达到89小时。仅过了三个月,几内亚项目组就实现了简易投产,并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出货100万吨,成功打通中非铝矾土物流链,创造了100天建成一座码头的“中国速度”。

  在工作之余,李金玲坚持每日自学法语和当地语言,达到顺畅交流水平,与当地人和乐融融。他热心关注几内亚职工的生活状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还代表中方公司参加几内亚国庆节的方队庆典活动,获得几内亚港口公司联盟爱心大使称号。

  “从中国山东到几内亚博凯,相隔11434公里,纵使距离拉长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无法动摇我对责任与担当的坚守。我们烟台港人定当不惧困难,洒汗逆行,凝聚成为奋战在西非荒原的坚强战斗堡垒。”李金玲在日记里写道。

  如今,中非铝土矿全程物流链货畅其流,2024年,烟台港铝土矿吞吐量突破1.3亿吨,稳居世界铝土矿进口第一港和对非贸易第一口岸。山东港口人用发展的行动和美德,以尊重、包容、发展、共享的理念与古老的非洲文化交融,书写了中非友谊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专题
以实干之姿,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