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古时“般”“盘”“班”音同字通,故人们常以“鲁班”相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的发明家,是与“科圣”墨子同时代的平民圣人,2000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土木工匠“祖师”,备受后人尊崇。
在山东,鲁班文化根基深厚、内涵丰富。鲁班传说、鲁班锁、鲁班枕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保护,激励着一代代山东人尊崇学习鲁班,弘扬鲁班文化,传扬工匠精神。
在鲁班故里品读“鲁班传说”
因滕州是鲁班的故里,所以在滕州一带流传的“鲁班传说”最为广泛也最系统。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到其死后为仙为神等,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民间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有近千则。
今天,在滕州地区流传的鲁班传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据传,鲁班的发明非常多,不光有能飞的木鸟、能跑的木马,还有木工使用的曲尺、墨斗、刨子、钻子、凿子、铲子,打仗用的云梯、战舟,就连百姓家居必需的伞和磨都来自他的发明与创造。如墨尺的发明,是这么说的:滕小国的国君要建造文公台(文公台遗址位于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动工那天,各地有名的匠人都来了,其中有一个老头,整天在工地上转悠,却不干活。这一天,老头吃完饭,对大伙说,我不能光闲着,做几个墨尺给大家吧,就给大家做了几把墨尺,分给大家后就走了。后来大家用老头做的墨尺在木头上划线,木头即刻顺着墨线分成两半,大家才明白,这是鲁班送给大家的礼物。从此,墨尺又称斩木剑。
第二类是鲁班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相传,鲁班祖上曾经在鲁昭公宫廷御匠司中任职,父亲是木工建筑总监。由于鲁班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无所不好而又敢于探索和创新,被推选为鲁氏工匠继承人。为了修建鲁国宫殿,鲁班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从木工到瓦工,从雕刻到彩绘,从油漆到刺绣,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带领下,工程干得精致超前,异彩纷呈。精妙辉煌的鲁国建筑引起了各国诸侯的青睐,各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出重金聘请鲁班前往承揽建筑工程。
第三类是鲁班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鲁班被描写成一位慈悲的强者,能够帮助那些危难中的人。《鲁班桥》说的是滕州鲁寨村的工匠们正在村前的河上造一座大桥,这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在工地上转悠,饿了村里人就给他吃的,于是,他就给人家打了个石碓窝子,并且量了打,打了量。造桥的工匠们笑话他说:“打个碓窝子还费这么大劲?”等到大桥合龙时,正好缺一块石头对不上茬。当时马上就要下大雨,合不好龙门,几个月的工夫就要白费,工匠们正犯难时,白胡子老头来了,说:“那里有个石碓窝子看看合适不?”工匠们搬来往中间一放,竟分毫不差。当找老头道谢时,哪里还有影子,只留下一张纸条上写:“施工马大哈,桥拱出偏差;回报石一块,鲁班回老家。”《飞斧斩椽》是说,古时,滕州城正中心有座文庙,里面的大成殿属于皇家工程。文庙竣工后,匠人们怀着既高兴又不安的心情等着总监工验收。而总监工在验收时突然发现东北角的一根檐椽长出半寸。这时人群中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只见他把手中的斧头扔了出去,不偏不倚正中檐边,刚好把多余的椽头削了下来。原来那人正是回乡探亲的鲁班。滕州文庙的东北檐也正好有椽头被砍下的痕迹。
如今,有关鲁班的种种美丽传说已成为激励山东人拼搏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财富。2008年6月,鲁班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鲁班锁”里的文化奥秘
“鲁班锁”是一种传统木制器具,可以通过移动和旋转零件来打开或关闭门窗、箱子、抽屉等。有的鲁班锁由许多个不同形状的木块组成,每个木块都有凸凹不平的形状和大小,它们可以被拼接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图案,非常有趣。鲁班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鲁班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最初是鲁班为了考验儿子的动手能力而发明的,故得名“鲁班锁”。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因此也叫“孔明锁”。此外,鲁班锁也是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
鲁班锁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用到木头、铁丝、金属环等材料,更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加工工序,包括切削、刨削、钻孔、打磨等。此外,制作鲁班锁不仅需要精通木工技巧和机械设计原理,还需要具备雕刻、绘画等艺术技能,因此说制作鲁班锁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级技艺也不为过。
在制作鲁班锁时,首先需要选择材料。优质的材料是制作高品质鲁班锁的关键,通常使用桃花心木、黄花梨木、紫檀木等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木材。然后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加工,最终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的鲁班锁。
鲁班锁的外观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难度也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由多个不同的木块组成,这些木块可以被拼接成不同的形状和图案。每个鲁班锁都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形状或图案,玩家需要将小零件拼接在一起,使它们恰好组成目标形状或图案。这需要玩家具有耐心、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智力和技巧。所以说,鲁班锁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玩具。
鲁班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智慧、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鲁班锁的制作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寻访传承“鲁班枕”的手艺人
传说,“鲁班枕”是2000多年前由鲁班发明,又名“鲁班凳”“一块料”,也叫“瞎掰”。“之所以叫‘一块料’,是因为它由一整块木板制作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叫‘瞎掰’,是因为它的结构,打开可以当小板凳,合上就是睡觉的枕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桥氏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乔一兵说。
鲁班枕结构看似简单,却大有玄机,其制作工艺更是精细复杂。前期需要选择木料、画结构线,制作时需要经过锯、凿、剃、抠、磨、钻等多道工序,后期还需要装饰、点缀才能最终完成。其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一锯下去,两个面相互契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掰开合上,四块木头两两相连、环环相扣。
家住济南市的乔家,三代都是手艺人,他们与鲁班枕结下了不解之缘。乔一兵的父亲曾从事木工,过去靠做家具、干木工活为生。耳濡目染之下,乔一兵从小就对手工活产生了兴趣。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小时候坐的凳子就是鲁班枕。那时候,小板凳也是他的玩具,拿在手里颠过来、倒过去,掰开四个脚、撑开再合上,乔一兵能玩很久。
如果说乔一兵的父亲做鲁班枕是为了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到了乔一兵,他主动跟着父亲学做鲁班枕,是把它当作文化传承来研究。“往小了说,鲁班枕就是个玩具;往大一点说,它是个家具;再往大一点说,它是个建筑;再往更大里说,它其实是科技。”乔一兵认为,鲁班枕就像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集成的标准件,由它促进了中国建筑和家具的发展。
近年来,乔一兵在保留鲁班枕核心技艺与传统内涵的同时,先后研发出了鲁班枕结构的折叠椅、躺椅、沙发、扶手等10多种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审美的新产品。
受乔一兵的影响,目前他的儿子乔治也对鲁班枕产生了浓厚兴趣,只要一有时间,乔治就用电脑帮着父亲设计开发新产品,他还专门制作了“掌上鲁班”传统木作工艺推广APP,思考研究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换。
“鲁班身上集聚着积极进取、巧技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博施济众等精神,在当下仍有重要启示。”乔一兵希望,通过传承发扬鲁班枕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阐发鲁班文化,让鲁班所承载的匠心与师道,成为当下人们创业奋斗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