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非遗传承人张正方父子让传统戏法走出国门,圈粉世界

仙人摘豆:穿越掌心的非遗“幻术”

  编者按:传统戏法,我国传统杂技项目之一。表演者以敏捷的手法,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的变化,造成观众视听上的错觉。千百年来,传统戏法从庙会市集走向繁华都市,从乡间野台登上大雅之堂,历经朝代更迭、风雨洗礼,如顽强的火种,在民间艺人的悉心守护下代代相传,并承载着无数观者的惊叹与欢笑,演绎出不同时代下的奇幻篇章。

  □ 本报记者 张好

  两只小碗,五个小球,在魔术师的妙手之下,小球随意在扣住的碗中“穿梭”,令人目不暇接;一个小纸片,一只空碗,经几下腾挪,眨眼间便化身成在盛满水的碗中畅游的小金鱼,近距离观看的外国朋友不禁连呼“amazing!”……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法,而实现这种“幻术”的魔术师,便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法仙人摘豆的第四代传人张正方。

  在济南古色古香的曲水亭街上,有一家店,店名为“古老戏法魔术屋”,店里摆满了带有年代感的魔术道具,墙上挂着店主在世界各地表演的照片和证书。这家店,既是张正方的工作室,也是他表演魔术的舞台和销售魔术商品的铺面。“中国魔术起源很早,在唐朝以前就产生了‘戏法’。传统戏法中,最典型的当数‘剑、丹、豆、环’四类绝活,仙人摘豆就是四大绝活中的‘豆’。”张正方介绍说,我国的传统戏法大多为近距离表演,需要与观众面对面接触,观众甚至可以触摸表演物,所以对表演者的手法要求很高。“以传统的仙人摘豆为例,该戏法由宋代的幻术‘泥丸’衍化而成,一般用五个小球进行表演,小球在两碗之间闪来闪去,直至最后把五个球都放进碗里再打开,就像生出满碗豆子。”张正方介绍说,仙人摘豆又分为“一粒下种”“二龙戏珠”“三仙归洞”“五鸟归巢”等不同名目,完成整个过程需要半小时左右。张正方说,与比较依赖声光电等现代道具的西方舞台魔术不同的是,仙人摘豆的道具没有任何特殊改造,全靠表演者的一双手在观众眼皮底下做动作,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法的独特魅力。

  张正方与魔术结缘也算是“命中注定”。谈及与传统戏法的渊源,张正方介绍说:“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魔术大致分为南派和北派两个流派,北派韩家门发源于清朝末年,我就是北派韩家门的第四代传人。”张正方从小便跟着师父学习魔术,始终不敢懈怠。基于长期的学习,张正方青年时便凭借过硬的魔术技艺走南闯北,并辗转到太原、昆明等地,直到2003年落脚济南。“1986年,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演出,当时就想以后来济南定居。”在济南,与张正方形影不离的中国传统戏法表演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支持,2015年,张正方获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法仙人摘豆的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张正方赴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表演传统戏法,赢得国外朋友的掌声和欢呼,“练得好了,无论走到哪儿都受人尊重,大家都把掌声送给你,这就是咱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张正方说。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正方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令张正方骄傲的是,通过家庭的熏陶,他培养出了一个“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接班人——儿子张云峰。2015年,张云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成为传统戏法仙人摘豆的新一代传承人。不仅如此,张云峰还将传统戏法与西方道具魔术进行了融合创新,赋予了中国传统魔术新的生命力。

  与父亲坚守传统魔术不同,在张云峰看来,中国传统戏法神秘且耐人寻味,应汲取其精髓,再融入西方魔术的新潮创意,实现中西方魔术的完美“嫁接”。于是,在张云峰的努力下,中国的棍穿纸箱与西方的移形换影进行了结合和交融,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凭借深厚的魔术造诣,张云峰年纪轻轻就登上了国际舞台,近年来,他先后赴美国、德国、韩国、埃塞俄比亚等国表演,让更多外国朋友领略到中国传统魔术的风采。2024年,张云峰受邀参加省委统战部主办的“2024文化山东·齐风鲁韵——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魔术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促进了优秀齐鲁文化海外传播。同年,张云峰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新时代魔术领军人才”称号。

  对此,张正方内心充满自豪。目前,张正方正积极教授年轻人学习非遗戏法,“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和支持魔术,将非遗的种子撒到千家万户,让中国传统魔术文化遍地开花。”张正方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仙人摘豆:穿越掌心的非遗“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