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厉彦林

  璀璨的中华文化是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

  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天纬地、博大精深,核心聚焦到一点,就是枝繁叶茂的家国情怀,也就是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等亲属关系组成的最小社会细胞,广义地说,家是每个人美好生活愿望和身心安宁的栖息地,也是中国人血管里文化基因奔流的源头。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治国先齐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的社会功能无可替代。家是浓缩的庞大时空容器,你不管走多远,它永远是最强大的“地心引力”;你无论走到何方,亲情永远是最温暖的“记忆磁铁”。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上,电影演员成龙带领160位大学生,配合手语深情演唱了歌曲《国家》,深深打动了亿万海内外观众,也引发人们对家和国家的深度思考。

  伴随时代潮汐和观念碰撞,人与大自然的肌肤之亲被间隔,对季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地隔离和弱化,家的温情与烟火气,也呈现新的形态与特质,悄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

  家国一体

  一个健康的肌体,必有无数毛细血管供应营养。一旦出现病变,任何一根毛细血管也难独善其身。家就是社会的毛细血管,最基本的细胞单元。无论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家是生命的起源与延续,是情感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是高飞蓝天时那根细长的风筝线。

  强烈的家乡、宗族观念形成一个个关系密切的群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过端午节祭拜屈原,也在体恤苍生、歌颂爱国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家与国融合为中国社会,换句话说:中国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家庭色彩,尤其有一套家庭价值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齐家”占中心地位。不修身,齐不了家;不能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山东是儒文化发祥地,更提倡“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安其位,各行其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因而,这也是山东人家庭相对稳固的文化基因。

  2021年7月24日,在东京举办的2020年第32届世界奥运会开幕第二天。女乒单打预赛的赛场,上演了一场“碾压式”对决。一个年仅12岁的名叫亨德·扎扎的叙利亚女孩,也是本届奥运会最年轻的选手,与39岁的奥地利老将比赛。因双方实力悬殊,仅24分钟,扎扎就以0∶4的结果输给了对手。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那年的扎扎刚两岁。十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战火和炮弹的威胁之中。开幕式上,她举着红白黑三色相间中间两颗绿色五角星国旗向世界昭示:虽然战火把她的国和她的家烧成了焦土,但仍然有像她一样年轻的生命在顽强生长。孩子没有错,错在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没给她安定的家,没给她一块成长梦想的安宁土壤!

  凝望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的辉煌,谁曾想到,许多年前“难民”也曾是我们。早在1908年,天津《新青年》杂志曾向国人发出过“三连问”:“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可以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奖牌?”“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九一八事变”之后,1932年洛杉矶举办第1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内忧外患,东北沦陷,国破家亡,只有被誉为“兔子腿”的刘长春一人历尽坎坷参加比赛,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他孤零零一个人,望着其他国家浩浩荡荡的队伍,强忍着心酸,扛着国旗入场,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一丝希望的亮光。

  国家不强,百姓遭殃。国家软弱,国民挺不直腰杆。这就是家与国的关系。

  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2022年1月18日,全球最大的公关咨询公司——美国爱德曼公司发布权威数据,据对28个国家超过3.6万次网络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国政府的信任度指数位居榜首。这类数据再次提醒我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感受直接关联。

  爱,催生强大无比的意志,爆发摧枯拉朽的神奇伟力,承受任何重荷和压力。“家”和“国”唇齿相依。

  我想有个家

  庄稼和花草都通灵性,如果没有根,就不可能开枝散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诞生地,那是生命成长成熟的沃土,伸展事业枝条的母体,滋长亲情、爱情、真情的田园,也是生命终点站。

  2022年开春,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人世间》,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感动。周父严中带柔、周母宽厚仁慈,是地道的传统家长形象。长子周秉义为家争气,按规矩顾着家;任性的周蓉以教训体验了家、家人的重要;“老疙瘩”周秉昆普通平常,成为家庭主角,把自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部电视剧“火”的原因,在于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普通家庭的岁月沉浮和沧桑变化,因而男女老少共情和喜欢。

  人活一世,聚散离合,能够在一起就得好好珍惜。电视剧《人世间》大结局时,周秉昆与郑娟这对患难恩爱夫妻有段精彩对话:“下辈子我们还在一起呗?”“想得美。”“想想都美。”“把苦和难嚼嚼咽了,继续热爱生活”,这就是中国家庭代代绵延赓续的奥秘所在。

  2014年中秋节,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儿媳,与我三个妹妹家相约同行,分别从济南、临沂、日照市出发,又一次集中回到养育我们的那个沂蒙山东部的小山村,全国六十万分之一的小山村,小得连县里的地图都不舍得标一个点的小山村,看望年迈的爹娘,团圆过中秋。

  老母亲非常看重这顿晚饭,做得很讲究,不但菜肴品种多,还摆上了月饼和石榴、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父亲翻出藏了多年的一瓶高度酒,犒劳我和三位妹夫。望着满脸笑容的父母,我们兄妹几个心里一阵阵温暖与感动。那其乐融融的热闹热乎劲儿,刻骨铭心。

  没想到这竟然成为我们全家最后一个团圆节,第二年父母因病相继离世。今生今世,不可能再有这样一个普通却难忘的团圆节了。

  我性格内向,一生没跟爹娘高声说过话。母亲离世时,我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地喊着:“我真是没娘的孩子了!”父母走了以后,我多次不知不觉按下老家的座机电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刻顿悟到“爹娘走了”,那眼泪唰唰落地,像一串没了家的电话号码。我用手捂着脸,泪水从指缝里流下……

  大如天、重如山、贵如金的母爱,是我成长的营养液、家人感恩的宝藏。

  因为家,有时我们得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只要家人团圆、健康成长,就没有缺憾。心心相印、坦诚相待的生活比金子珍贵!岁月吹散了浮尘,日子过得幸福,往往不在钱,也不在权,而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亲人的心态。不婚的人,生活倒是自在,等步入中年、老年、暮年,会积累数不尽的孤独与不安。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人生安宁惬意的生活往往是美好的瞬间片段,琐碎平凡甚至一地鸡毛会是常态的陪伴。在物欲横流、网络密织和人性残缺的现实生活中,家就像从苍穹倾泻而来的一缕阳光,像腾空燃起的一团火苗,暖暖地呵护善良且孤独的心灵和生长笑声的家园。

  人,经历过生理成长和心灵成长,会理性冷静,肩负起家的责任与担当。

  (原文有删减 作者简介:厉彦林,山东莒南人。已出版《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人间烟火》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集10余部。作品曾获齐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长征文艺奖、《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至国外。)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仙人摘豆:穿越掌心的非遗“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