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在田间地头的地瓜戏

  □ 本报综合

  “宁愿不赶集,也难舍地瓜戏。”近日,备受当地人民喜爱的特色戏曲——平度市明村镇地瓜戏成功获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精彩剧种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地瓜戏是平度地方戏的一个剧种,产生于清朝末年。1942年,平度市明村镇孙正东村为唱地瓜戏建起了孙正戏楼,现被列为平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4岁的夏子伟是从小听着、看着地瓜戏长大的,他自1972年初次登台并主演胡传魁后,便与地瓜戏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夏子伟与爱人耿淑芹加入了地瓜戏剧团,并多次在周边村庄巡回演出,获得许多荣誉称号。后来,夏子伟带领一些戏迷朋友挖掘整理了《刘公案》《打炕洞》等剧目,为发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地瓜戏作出了积极贡献。夏子伟退休后,又对地瓜戏的唱腔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戏曲实践,撰写了《地瓜戏的由来和变迁》一书,该书已成为研究传承地瓜戏的第一手资料。

  夏子伟说:“地瓜戏在平度市、昌邑市沿胶莱河一带广为流传,其服装、道具及唱腔自成一体,跟吕剧有相似之处,通常是过门家四大腔,还包括哭腔和花脸唱腔,有快板也有慢板,方言特色浓郁。同时,地瓜戏有情节起伏,唱词通俗易懂,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夏子伟介绍说,目前,平度市明村孙正地瓜戏剧团是平度市唯一的地瓜戏剧团,演出成员近40名,大多数演员已经超过60岁。“这些演员特别热爱地瓜戏,虽然有家庭和工作,但只要接到排练或演出的通知就立马集合。”

  孙正地瓜戏剧团工作人员介绍说,从2016年成立剧团以来,演员们不再局限于表演的地点,村民们喜欢看地瓜戏,大家就在农忙时到田间地头表演,赶集的时候到大集上表演,农闲时在村里表演。“演员们认真对待每次彩排,伴奏团队也相互配合调音。地瓜戏的伴奏需要8位乐手,分别负责演奏丝鼓、三弦、二胡、板胡、京胡、低胡、扬琴、司鼓。其中,司鼓很特别,外表像架子鼓,但又不相同,司鼓由快板、鼓、镲、锣构成,脚底还有一个木板可以敲锣。”

  夏子伟说,地瓜戏因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同时作为一种反映百姓生活样态的“草根”艺术,其对历史文化传承和特色民俗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瓜戏的传唱要与时代合拍,只有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才能传承得更快更好。”近年来,夏子伟把地瓜戏改为胶河调,先后自编自演了《老来福》《唱唱俺的家乡好》《西瓜之乡变化大》《夸平度》等曲目,还先后参与创作了《“地瓜戏”声声颂党恩》《“地瓜戏”唱响新时代》等优秀曲目,为伟大祖国放歌。如今,夏子伟依然在为传承和弘扬地瓜戏奔波,用他的话说:“我要尽全力把地瓜戏传唱下去,歌唱伟大的时代,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辉煌灿烂莒文化
唱响在田间地头的地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