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理念的升华,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根基。
在连续十年粮食总产量千亿斤以上的重要粮仓——齐鲁大地上,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的农业生产力变革早已悄然展开。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和13%的水产品,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领跑全国。2024年,山东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万亿元,居全国第一;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高标准农田达7759万亩;粮食总产1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数字背后,是山东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强化科技内核
探索特色农业新路径
清晨,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东柳村的瀚翔家庭农场麦田里,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正为返青的麦苗织起一张流动的“水网”。在这个数字农场里,科技要素的聚合正在颠覆沿袭千年的耕作方式。田间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将墒情监测、气象传感、虫情测报等串联成神经网络;装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拖着播种机在土豆田里划出笔直线条,后方的AI摄像头正对种薯间距进行纠偏;配肥车间里,刚从实验室送来的土壤检测报告转化为定制肥配方……这一幕幕场景,构成了这个数字农场的春耕实景。
当前,山东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发展,各种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入田间劳作,成为农业生产的“动力引擎”,让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农业基因,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农机机械化创新升级,智能化设备“大展拳脚”,尽显“科技范儿”。在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座白色雷达基站伫立在田野上格外醒目。这里给农业装上了“天眼”,千米高空上几毫米的害虫都逃不过雷达的眼睛,科技赋能实现“虫口夺粮”,让害虫还没下嘴就被“团灭”。山东雷沃3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产品入选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重点突破机具,预计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1.2亿千瓦、稳居全国首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让海水变良田、让沙漠变粮仓,在全国人大代表,潍坊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无土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邹宁看来并非难事。他多年来致力于微藻应用研发,筛选出耐高盐度微藻新品种,研制成功7代光生物反应器,攻克光合生物反应器放大难的瓶颈,将同规格反应器的成本由50万元降到0.5万元,实现海洋、陆地上规模化微藻养殖,将养殖规模扩大到几千吨。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数字农业突破行动,建设“齐鲁农超”“齐鲁农云”等智慧农业平台,省级数字农业发展试点县和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基地分别达到20个和194个,数字农业再上新水平。从“看天吃饭”到“数字种田”和“耕海牧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山东坚持用科技创新激活传统农业,让广阔的齐鲁大地成为希望的田野。
壮大全产业链
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
今年全国两会上,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代表分享了家乡的两件喜事:一是已经在鲁西南打造了100家农产品品牌体验店;二是回村工作的年轻人更多了。五里墩村是一个盐碱地上的村庄,近年来,王银香带着村民从种粮种菜、养殖奶牛,到加工、销售乳制品,再到搞生态旅游、研学体验,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起农牧全产业链,带动了本村及周边1万多人就业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破局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切嘱托,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活力,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加速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13个农产品,山东统筹陆海资源,构建“13+N”特色产业培育体系。一是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建立地方特色产业目录,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等26个规划,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11个,建设省级专业村镇、名品村等6563个。二是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创新实施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省级首批确定14个产业链,每个给予5000万—2亿元支持,推动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三是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搭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40个以上产业项目,提升设施化、数字化水平,全省培育形成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8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一批又一批农业产业绘就了一幅幅山东乡村好“丰”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盘活了农业农村闲置、低效运营的资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激活集体经济组织,高效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推动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山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1万家,粮油、果蔬、肉类、水产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全国第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居全国首位,85%以上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汇聚科技人才
培育高素质“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今,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在农业领域前景广阔,新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都需要人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部署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上,“新农人”大有可为。
“别看我现在是‘菜农’,我可是在大城市当过8年的‘码农’。”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其安是潍坊市昌乐县较早的返乡创业人才。作为一名从互联网行业成功跨行至农业领域的模范代表,他用8年时间成功培育出“黄金籽”西红柿品种,并凭借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番茄王国直播电商党群服务中心,培养大学生、村民变身“主播达人”,销售农特产品,为农业的产、供、销赋予了新能量。目前,梁其安的“黄金籽”西红柿已在天猫、京东、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构建起了12家旗舰店,2024年,“黄金籽”西红柿销量达1000万斤,总销售额1.2亿元。
近年来,昌乐县聚焦乡村人才引育,深入实施“智汇乡村”工程,持续加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技能人才回引力度,共回引包括梁其安在内的732名在外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精准引进特色高效种植、生态休闲农业等领域创新创业人才450名,签约引进145名“周末农艺师”,利用节假日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为吸引有志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山东已构建起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的人才矩阵,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70万人以上。山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吸引并帮助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山东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凭借 “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广袤的田野上奋力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