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重点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在全省率先实现“三个100%”;在全国首推行政执法“监督+服务”改革;政务公开工作位居全国前列;获评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高唐社会化服务获中央改革办发文推广;信用建设工作获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发布碳计量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聊城倡议”;成功举行2024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交流会……
以一隅观全貌,这些重点改革项目的突破、重要改革成果的形成、改革红利的释放,是“两河明珠”聊城在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形势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结出的累累硕果;是聊城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立足黄河、大运河交汇优势,坚持和深化“6293”工作思路,着力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敢闯敢干、聚力攻坚的精彩写照。
善用科学方法 提升改革实效
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聊城市始终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抓改革,着力构建一体部署、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改革工作格局。
3年来,聊城市已经举办7次全市最高规格的改革攻坚擂台赛、改革述职评议会,模式逐步优化、层次不断提升、成效持续放大,已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改革攻坚竞技平台。对全市领导干部来说,擂台赛的举办不仅激发了改革意识、强化了改革担当,还提高了改革本领、开阔了改革格局,各项改革举措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这背后是聊城市以改革攻坚擂台赛为载体,持续优化改革推进落实机制的努力结果。
谋定而后动,聊城市委发挥“指挥部”作用,研究谋划重大改革任务、审议把关重大改革方案,做到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下和长远相结合、整体部署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全力推动各项改革部署快落地快见效。2024年,召开市深改委会议3次,审议重大改革文件8件,研究重点领域改革事项40项,谋划推出103项重点项目、110余项改革要点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了统筹推进改革任务,聊城市重塑工作流程、调整工作路径,推动改革工作制度化、机制化。横向上,建立起典型案例挖掘上报刊发倒逼机制、改革考核督导常态化调度机制等五大机制;纵向上,注重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比如改革闭环推进机制,分领域联系专项小组,共同研究谋划集成改革事项、领衔改革项目、改革实施方案,开展联动改革督察,联合挖掘推广典型案例,环环相扣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注重系统集成 激发改革合力
“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抓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聊城市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从全局高度系统谋划了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等12项重大牵引性集成改革,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改革综合效能得到充分释放,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谋划推进平原特色乡村振兴集成改革,系统推出打造平原粮仓、做强平原“土特产”等16条集成改革举措,围绕平原地区资源、条件和特点,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特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试点建设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片区化推进、全要素集成、整建制攻关。扎实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聊城市立足乡土特色探索共富之路和高唐县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做法获中央推广。
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集成改革,承办第一届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联席会议,推动鲁豫毗邻地区协作。围绕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集成改革,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深化产业链链长制,探索建立“工作专班+专业顾问+金融专家”模式,全市技改投资增幅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集成改革,成功创设聊城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建立产教协同育人联合体。围绕国资国企集成改革,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市属国企营收、利润率同比分别提升47%、110.1%。
紧抓关键环节 增强改革后劲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聊城市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以改革强供给、优环境、促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聚焦破解项目建设瓶颈,构建市县一体的闭环式重点项目全周期服务推进体系,建立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要素保障指挥部,推动省级重点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开工率100%、纳统率100%。聚焦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1+N+X”数字经济生态服务体系,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7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经验做法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企业注销“8+N”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广,道路挖掘“一件事”纳入国务院年度重点事项清单。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一链一院”建设,12条产业链全部组建产业研究院,扎实推动全面创新。聚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出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施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聚焦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集成改革,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两河明珠”建设人才工作项目,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会商机制。
同时,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带动引领作用,积极对上承接试点,先行先试,锐意探索,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级规划环评与项目联动改革试点扎实推进,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施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及水利部第二批标准化管理评价工程试点相继通过验收。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项目成为新政策实施后全省首例政府存量资产特许经营权转让试点项目,增加财政收入14.6亿元。
坚持人民至上 释放改革红利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聊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紧扣就业创业工作,实施“青年兴聊”工程,开展创业聊城十大行动,引进青年人才2.7万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获全省促就业先进地区督查激励。紧扣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异地就医结算提质增效,住院、门诊、门慢、药店异地联网实现全覆盖,跨省异地直接结算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开展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牵头组建晋冀鲁豫“四省六市”疾病预防控制协作区,推广“虚拟病房”“中医日间病房”等小切口医疗改革,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紧扣“一老一小”改革,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省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同步推进城市,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紧扣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公共信用报告“1抵52”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保持全国前列;成立全省首支专职校警队伍,从“星空护学”向“1+4”高峰勤务延伸,切实守护校园安全。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强校扩优行动,实现集团化办学农村全覆盖、省市级特色高中县域全覆盖。
改革无止境,砥砺再出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五五”关键之年。改革蓝图已擘画,聊城将继续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作风深化、实干争先”,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楫扬帆、破浪笃行,在奋力谱写山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聊城改革担当、作出聊城改革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