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木偶走上大舞台

  □ 本报综合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其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一种深受欢迎的表演艺术。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具高1.93米的大木偶,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据考证,该木偶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个头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偶实物,属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发现,奠定了莱西木偶艺术在世界木偶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我国各地木偶戏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撮头木偶)和铁枝木偶四大类,莱西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也称“撮头戏”。

  木偶道具的制作,是根据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而制成的,并缀以服饰。莱西木偶与南方的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不同,其身形高大、机关多样、动作丰富,造型讲究个性、夸张、精美,偶味十足。制作木偶时,要在熟悉剧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深度把握木偶在剧中的角色和个性特征,并绘制图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同时,每个木偶从总体结构上可分为头、命杆、手、手杆、身体、服饰等部分。传统木偶头部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流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如今,创新的纸制偶头采用“翻模”技术,大大减轻了重量,转向灵巧,更便于演员长时间托举,内部机关也更复杂,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符合时代审美需要。

  传统的莱西木偶戏题材主要为戏曲段子,其中保存着大量民间习俗内容,其传统剧目有《斩皇袍》《大报国》《高老庄》《三娘教子》《空城计》等,这些剧本均为口头传承,保留了民间鲜活的语言。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演出设施比较简单,随时随地搭起一个小舞台,锣鼓一敲便开张演戏。演出时,表演者需双手操纵杖头木偶的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操纵时讲究稳、准、正、平,并根据戏剧人物的动作有步法、跳跃、翻身、转身等表演技巧。乐队及演唱者则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有声有色。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部门对莱西木偶戏进行了系统普查,并收集相关资料,录制整理了木偶戏艺人的演出过程。同时,鼓励老艺人传承收徒,使莱西木偶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保护。如今,新一代莱西木偶戏艺人积极响应市场和观众需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强了舞美设置,演出时融入了闪光、烟雾等现代科技元素,使木偶的眼睛能够发光发亮,嘴巴可以吞云吐雾,大大提升了对剧情的烘托效果。此外,在剧目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演出更加符合年轻观众口味,广受群众好评。2017年开始,莱西木偶艺术逐渐走上国际舞台。有关剧团先后赴瑞典、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表演木偶戏,为促进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春燕归来
小木偶走上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