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载民俗记忆的“金马花席”

  □ 孙中路 孔浩

  近日,在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金马村,69岁的村民刘学义、王光兰夫妇一直忙着编“花席”,因为还有不少订单等着他们完成。

  “金马花席”是一种以红、白、紫等各种颜色的秫秸篾子加工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因其编织工艺产生于枣庄市薛城区金马村,故称“金马花席”。“金马花席”在薛城已有几百年历史,而且远近闻名,是备受枣庄人喜爱的手工艺制品。2008年6月,金马花席制作技艺获评为首批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0月,金马花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资料记载,“金马花席”最初由一户张姓人家制作,张家在清康熙二十六年从外地迁居到金马村,靠编织“花席”等工艺品维持生计,村里人很喜欢,这种手艺便在村里流传下来。传说,清乾隆年间,金马村是一个驿站,乾隆皇帝在村里住宿时,看到村民都在编织“花席”,乾隆皇帝看到精美漂亮的“花席”连连称好,之后这个美谈一直在金马村流传。

  对于编制“花席”的技艺,至今仍是金马村人引以为豪的事情,因为周边的村子里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一直以来只有金马村的人传承并发展着。村民王光兰自幼生活在金马村,她的祖上一直都会编“花席”,至于传到她是多少代,谁也说不清楚。王光兰幼时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编“花席”,除了农活外,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她就一直帮着父母编“花席”。后来,王光兰和家住城里的刘学义成了亲,小两口把家安在了金马村。受妻子影响,刘学义也很快掌握了编“花席”的技艺。从此以后,夫妻俩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就开始编“花席”,并逐渐打开销路,将“花席”销售到周边地市。没想到,手工“花席”竟供不应求,也让夫妻俩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王光兰的家院中,靠墙堆了很多高粱秸。她说,“花席”的原料就是高粱秸,金马村自古就有种植高粱的习惯,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不种高粱了,但为了满足编“花席”的需要,金马村民们每年还是要种植大量的高粱。

  王光兰介绍说,编“花席”的工序并不复杂,但关键是备料,仅这一项就包括剖、轧、敲、刮等工序。备料时,要先将挑好的高粱秸去掉外皮,用刀子将秆竖着剖开,之后放在地上用碌碡轧平整,再敲打秸秆,用刀把秆芯去掉,仅剩下秸秆皮用来编制。

  在艺术风格和用途方面,王光兰说,过去,鲁南地区没有灯草席和竹席,用高粱秸编制的“花席”即可用于家中铺床,也可用于民俗活动。“例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曾多次出现带有‘龙’‘凤’‘喜’等字样的‘花席’,都和‘金马花席’有许多相像之处。”王光兰介绍说,例如,村民在举办婚礼时,将“花席”铺地,用于夫妻拜天地,席子的中间位置要利用秸秆皮的红颜色,编出一个大大的“喜喜”字以示喜庆,而这种“花席”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其他民俗活动对“花席”的要求较低,对图案、颜色等也不是太讲究,只要编得平整即可。另外,现在有的商家为了追求店铺别致美观,也会使用“花席”作为装修材料,比如茶馆、饭店等,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几年,经常有商家专门来根据需要定制“花席”,这种承载着民俗记忆的手工艺品,也在新时代以崭新的姿态,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欢。

  (枣庄市薛城区委统战部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母亲的味道
承载民俗记忆的“金马花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