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味道

  人活着就要吃饭,如果有条件,当然要吃最好的味道。

  国内国外,走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一定千方百计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不同地方的饭菜各有不同的风味,但吃来吃去,永远不能忘记的还是小时候母亲做的饭菜的味道。

  著名歌手林依轮2011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妈妈的味道》,收录了林依轮与5位好友共同回忆妈妈亲手烹制的50道家常菜肴,包括蔬菜、海味、汤羹、甜品、主食等,每一道菜肴都配以图文介绍,图片精美、菜式实用,让读者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轻松学会烹制地道可口的家常菜,享受美味生活的乐趣,令人在翻阅的同时禁不住想动手一试。

  读了林依轮的书,最大的感受是羡慕。羡慕林依轮有个富裕幸福的家庭,有个心灵手巧的母亲,让他从小就吃到了那么好的东西,学到了那么多的烹调手艺。羡慕之余,是深深的回忆,我想起了自己母亲的味道。

  母亲的味道必然与时代相伴。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物质最匮乏的年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的味道,自然是“清苦”。

  记忆中,最早的母亲的味道是“窝头+咸菜”。家里有一个用土坯垒成的大锅台,上面支了一口生铁锅。锅里添上水,上面放一个笼屉。母亲把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用水和成面团,做成一个个类似捣蒜用的“蒜臼子”形状的窝头,摆在笼屉里。中间放一个大碗,里面是“辣疙瘩”咸菜条、葱花、姜片和几只干辣椒,再滴上几滴豆油。扣上锅盖,便开始烧火。母亲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往灶膛里添柴草。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隐约闻到香味,便是熟了。再等一会儿,母亲很庄严地揭开锅盖,雾气伴着香味立刻弥漫整个房间。那时候,每天能吃到窝头和咸菜,就觉得非常满足了。我从记事起,没有吃过比这更好的东西。

  到了60年代初,生活更加困难。母亲起早贪黑,弄来地瓜叶、榆树叶和各种野菜,掺到杂粮面里做成窝头,得用手捧着吃,否则容易散。再往后,粮食越来越少,母亲便把野菜剁碎,拌上少量面粉,放在锅里蒸熟,每人一碗,用手抓着吃。至于咸菜条,倒是一直有,这是母亲一生的保留菜肴。

  这期间,母亲还经常用野菜做一种“小豆腐”。家乡有种野菜叫“青青菜”,叶子边上长满细细的白刺,很是扎手,摘下来放嘴里嚼碎,敷在伤口上可以止血。母亲下地拔来,洗净后先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淘几遍,剁成碎末,趁着湿润,撒上一点豆面,用手慢慢拌匀。锅里放少量水,烧开后,把沾着豆面的野菜顺着锅边慢慢放入水中,用小火慢煮,不能沸腾,煮沸了豆花就飞了。煮熟后,一点点白色豆末就粘在青青的菜叶上。母亲在锅的中间挖一个坑,让菜里的汤汁流到锅底,然后用勺子把汤舀出来,这样,锅里的菜就比较干稠了。这“小豆腐”软软的、滑滑的,闻着清香,吃着口感很好,连吃几碗,既可以充饥,又能够治疗由于饥饿造成的身体浮肿。多少年过去,母亲还经常做这种“小豆腐”,只不过“青青菜”少见了,改用小白菜、小油菜,口感反而不如从前。

  细细想来,10岁之前,我就是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窝头、咸菜、小豆腐长大的。后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母亲的烹饪手艺便得到极大展示。母亲做的饭菜,最大的特点是用材随便、工艺简单,成本很低,但味道极好。

  不用多想,母亲最拿手的是做“菜饼”和包“包子”。

  菜饼是用面粉和韭菜做的。母亲先把摘净洗好的韭菜切成末,放一点儿虾皮和咸盐,倒上花生油,拌匀待用。面粉用凉水和成面团,醒20分钟,做成一个个大小均衡的面剂子。再把面剂子擀成圆圆的单饼,挖一勺韭菜馅摊在饼的上半部,把下半部对折上来,将边对齐,用拇指按压使之黏合得严丝合缝,不透风撒气。这样,一个半圆形的韭菜饼就做成了,接下来就是用鏊子烙制。烙饼的鏊子是生铁铸的,有三只脚,用砖头支起来,后面高,前面矮,底下烧柴草,烟火自然就会往后爬。烙饼是技术活,鏊子烧得不能太热,太热了面饼容易糊;但也不能不热,凉了容易把面饼烙干但还不熟,得掌握火候。翻饼要用木片做的长长的“刮子”,第一翻越早越好,然后就是翻来覆去两面轮着烙制。看到表面微微发黄起泡,再把菜饼用手招着立起来,专门烤一下饼的“背”,以免这里不熟。很快,外面的面饼熟了,里面的韭菜也基本熟了。韭菜不能太熟,太熟就烂成泥了,不好吃。待到全部烙完,母亲会用刀把一个个菜饼从中间一切两半,盛到铺着笼布的篮子里,放到饭桌上。面饼夹着绿色的韭菜,冒着热气,韭菜香,虾皮鲜,既好吃,又好看,令人垂涎欲滴。

  母亲也经常用野菜做菜饼。院子里年年生长一种野菜,家乡叫“云青菜”,长得又高又大,母亲把叶子摘下来,先用开水焯、清水淘,再用做韭菜饼同样的工艺做成“挞饼”,相比韭菜饼,软软的,有点黏糊,同样好吃。“云青菜”一年生长六七个月,母亲的“挞饼”至少要连续做半年。

  母亲做包子,多是用白菜做馅。工艺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先选一棵大白菜,把外边的老帮子扒下来,切成丁,放点盐腌一会儿,用两只手使劲攥,把菜里的水挤出来。再切一点肥猪肉丁,放上葱姜末、五香面、酱油、花生油,用筷子搅拌,最后把白菜放入,荤素合成,搅拌成馅。包子皮要用发面,每个包子都要个大、皮薄、馅多。包好后先放在锅里醒一会儿,然后用大火蒸15分钟。出锅,稍凉,装盘,上桌,咬一口,白菜发脆,肉丁喷香,满嘴流油,真是过瘾!

  母亲做包子,也经常用萝卜缨子做馅。家乡把青萝卜、白萝卜的叶子叫缨子,每到秋天,萝卜收获,上面的缨子不值钱。母亲便买回来,择干洗净,先用沸水焯,再用清水泡,要换几次水,泡两三天,除掉青涩味,然后拧干剁碎,用做白菜大包同样的工艺做成大包子,照样好吃。剩下的萝卜缨子用开水处理后,挂起来晒干,冬天用水发开,依然做大包子,比起新鲜的萝卜缨子来,倒是另有一番风味。有时候,母亲也会先把萝卜缨子做成“小豆腐”,再把“小豆腐”放上葱姜油盐炒一炒,做一锅“小豆腐馅”的大包子,尽管里面没有肉丁,但同样好吃。

  记忆中母亲很少出远门,从没下过饭店,更没有拜师学艺,但母亲的炒菜技术却是一流的,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最让人称赞的是,母亲能把普普通通的大路蔬菜,通过粗菜细作,制出精美的味道,而且经常更换,让全家人饱尝口福。

  母亲做得最多的是清炒萝卜条。那时候没有反季节蔬菜,普通老百姓家全年下来基本就是“萝卜土豆白菜”。母亲先把青萝卜切成细条,用清水浸泡,去除萝卜的辛辣味。再拿一丁点五花肉切成末,干红辣椒切成丝。热锅放花生油,葱姜末爆锅,辣椒丝和肉末放入,加酱油炒熟,然后放入萝卜条,迅速翻炒后加入醋和盐,再翻炒后出锅。这道清炒萝卜条,因为比较早地放了醋,吃在口中,萝卜非常清脆,微微发酸,香中带辣,比别人家的水煮萝卜片儿不知好吃多少倍。母亲还会同时烙上一筐单饼,一张单饼卷上一筷子萝卜条,外软里脆,两只手攥着大口吃,简直是美极了!用同样工艺,母亲还经常做醋熘土豆丝、清炒白菜心等菜,放上点泡发好的地瓜粉条和香菜梗,就更好吃了。

  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做的“酥鱼”,那可真叫一绝。20世纪7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我家住在寿光北部的小清河边。到了秋天,坑坑洼洼凡是有水有草的地方,一定有鱼,大多是鲫鱼,也有鲤鱼和鲢鱼,都是当年生,最大的像巴掌。每到星期天,我和弟弟扛着网子,抬着水桶,四处捞鱼。半天下来,满满一桶,总有10多斤。母亲把鱼的内脏摘除,开始做酥鱼。那时候家里食油很少,只能用这种方法。母亲先在锅底铺上厚厚的白菜叶,然后把鱼一层一层整整齐齐地摆上,等到全部摆完了,再在上面盖上白菜叶,把鱼压住。再加入食盐、酱油、醋和水。醋一定要放足,酥一锅鱼最少要放半斤醋,水要没过鱼和上面覆盖的菜叶。接下来就是烧火,大火烧开,煮5分钟,撇去浮沫,转入文火,看到锅面上冒泡儿即可,不能翻大滚。连续两个小时,等到汤熬尽了,最底下的白菜微微糊了,这酥鱼就做成了。母亲先用筷子把上面的白菜揭开,然后用铲子把鱼一条一条盛到盘子里。做好的鱼微微发红,看似非常完整,实际上连骨头都酥了。吃起来香香的、咸咸的、酸酸的,连骨带刺一起吃,鱼头也不剩,一点儿也不浪费。那垫底的白菜也别有一番风味。因为鱼是自己捕的,酱油和醋价钱也不贵,这道菜成本很低,全家可以放开吃,每到这时,就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

  世人都说乡音难改,我说母亲的味道难忘。母亲出身贫寒,一生没有享过福。是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妹几人长大。如果说林依轮的妈妈的味道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我的母亲的味道就是粗茶淡饭、清粥小菜;就是勤劳善良、勇敢坚强;就是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就是无怨无悔、真情大爱。母亲的味道伴我一生,教育我老老实实做人,鼓励我扎扎实实做事,引导我一路前行、不跌跟头。

  我记起了印度一位先哲的真言:“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还有高尔基的话:“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他们说得真对,说得真好!

  (原文有删减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母亲的味道
承载民俗记忆的“金马花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