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孔子早年以“知礼”出名,“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与“仁”紧密结合,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规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许多关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礼仪的规定。这些规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觐见君王、主持祭祀,孔子都有提及。比如孔子认为,某些颜色的衣服是不应该随便穿的:“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意思是,虽然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但是因为他们是古时候的吉服,所以参加葬礼时不能穿。在饮食方面,孔子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论语·乡党》)孔子认为,不仅与君主一起吃东西要有特定的规范,对于君主赏赐的食物也要守礼而食。孔子还提出“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等,在饮食的方方面面都讲究礼仪规范。
同时,孔子提倡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道德原则。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提升。孔子认为,“礼”应当以“仁”为基础,以“恭”“敬”“和”“俭”为原则。孔子还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认为“礼”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孔子的“礼”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周礼的继承与创新上。孔子认为,周礼是完善的礼仪体系,但同时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孔子主张“礼”应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应当遵守“礼”。
孔子常将“礼乐”并称,谈到孔子的“礼”就不能不提孔子的“乐”。孔子本人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白敫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如果说孔子的“礼”代表的是规范性、理性的一面,那么“乐”则代表了艺术性、感性的一面。孔子认为,只有“乐”而没有“礼”,即只有艺术性的一面而没有规范性,难免会落入淫靡;只有“礼”而没有“乐”,即只有规范性的一面而没有艺术性的一面,那么将会成为枯燥的伦理说教,引起大家的反感。所以,孔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也注重“乐”,以期达到二者的平衡。孔子希望通过“礼乐”教化、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其人格修养。
孔子尤其推崇韶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在孔子眼里是尽善尽美的表现。孔子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礼乐”真正的价值不仅在其外表形式,更在其内在精神,而这种内在精神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作为外在形式的“礼乐”必须以内在精神的“仁”为基础,“仁”是“礼乐”的根本,也是践行“礼乐”的前提。
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将学习“乐”看作人格修养的最后一步。“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成人”,也就是人世间的全才,有了智、不欲、勇、艺这四样还不够,还必须“文之以礼乐”。“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恭、慎、勇、直在孔子看来都是美德,但这些美德要是缺少了“礼”就会不完美,变得有缺陷。所以孔子认为,要使人格修养完善,就必须对其进行“礼”与“乐”的教育。
“礼”与“乐”是孔子学说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它们不仅体现了孔子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理想,也体现出孔子为达到这种理想境界进行的探索和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