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具沂蒙特色的溜山梆子

  □  卢昱  王守伟

  流传百年的传统戏曲,年过古稀的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词曲唱腔,发源于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的溜山梆子,在民间老艺人的坚守下,正探索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之路。

  伴着板胡悠扬的曲调,一句句优美细腻、委婉缠绵的唱腔,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在兰山区汪沟镇长夫社区里,70多岁的王英义正和溜山梆子乡音剧团的团员们一起研究曲牌曲目。“天天拉曲唱戏的都习惯了,要是哪天不拉上两曲,心里准空落落的。”王英义说。

  溜山梆子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沂蒙山麓,顺着蒙山一带广为流传,其以拉梆腔、柳子腔为曲调,融入民间吹打、说唱、音乐等元素,是独具沂蒙特色的民间戏曲之一,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早在200多年前,溜山梆子就初具规模,已有剧社演出。

  20世纪,溜山梆子曾有过一段鼎盛时期。汪沟镇的大柳汪村、小长富村、东汪沟村、西汪沟村等10余个村都成立了溜山梆子剧团,经典的传统剧目不下百出,每一种各不相同,演出范围覆盖费县、平邑、沂南、蒙阴、沂水等地。那时,十几岁的王英义就跟随父亲登台演出,所唱溜山梆子极具艺术感染力,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角儿”。

  可随着时间推移,溜山梆子在民间的土壤日渐贫瘠。以前大人、孩子都能哼上两句,在那时也偃旗息鼓了,溜山梆子渐渐成为“古董”,被时代大潮淹没。

  “高楼大厦拆了可以再建,这些东西要丢了,上哪儿捡回来?”看到红火一时的溜山梆子面临失传,王英义坐不住了。2007年,他约着几个老伙计成立了溜山梆子乡音剧团,他担任团长。

  这个“正团级”的“干部”可不好当。剧团排练没有场地,王英义就自己盖了3间瓦房作为活动场所,又拿出老两口攒下的6万多元钱购置服装、道具、音响等演出设备;为了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他与老艺人们根据原本仅限于口口相传的唱腔,一一整理成曲谱剧目;为了宣传溜山梆子,年过花甲的王英义自学上网,并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把演出录制的视频、曲谱等资料上传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独具特色的沂蒙戏曲。

  多年来,王英义一直全力以赴地记录、保护、传承着溜山梆子的每一个曲牌曲目。《五香女》《北海关》《燕王扫北》《苏贵珍上坟》《桃花庵》……这些传达正能量的好故事,被他全部留存了下来。

  如今,王英义组织的溜山梆子乡音剧团红红火火,成员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年过六旬。他们活跃在村庄、矿厂、学校等一线,不计报酬与名利,受到了广大农村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到春节前后,王英义更是里里外外忙活不停。

  为“拉拢”年轻人,每年春节,趁着年轻人拜年的工夫,王英义就拿起胡琴为他们拉上一曲,让年轻人听听。他每年还组织剧团到中小学演出,把溜山梆子引入学校兴趣小组活动,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这里有镇里免费提供的场所,凡是有想学的,不论老幼,我都免费教。”王英义经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

  “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学唱溜山梆子,让这门戏曲艺术传承下去。”王英义说,自己会紧跟时代,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编写出更多关于沂蒙精神、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科技致富等内容的戏曲,用乡音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尽全力把溜山梆子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光影“魔法棒”让流量变“留量”
独具沂蒙特色的溜山梆子
晚清名臣丁宝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