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岸边,“老地名”又回来了

    □ 张海峰 张双双 邓静

    近日,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北厂社区东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郑月文拿着今冬的集中供暖协议书到社区盖章。“这几个字让人心里踏实。”指着红色公章上的“北厂社区居民委员会”字样,56岁的他笑得格外舒心。北厂社区紧靠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今年5月,该社区通过法定程序,名称从“舜昕苑”改回了“北厂”,成为德州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通过官方备案改回“老地名”的社区。

    郑月文站在村头望去,北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标识牌很是醒目,往西走不到一公里,千年大运河静谧流淌。郑月文儿时曾感受过大运河最后的繁华,“我们这代人听着运河拉纤的故事长大,上学时其他村的孩子都叫我们‘北厂街的小孩’。”“这里流传着那么多故事,要是‘北厂’这个根儿没了,老辈人怎么跟孩子们讲述过往呢?”社区82岁的郑明利老人说。

    “先有北厂街,再有德州城。”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介绍,德州因运河而兴,北厂曾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距今有近900年历史。“北厂街”一度是德州的商贸繁盛之地,不但在运河沿线闻名遐迩,而且声名远扬京津地区。他认为,恢复保留“北厂”地名,除了留住“乡愁”,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德州“北厂街”后来逐渐演化为东北街、西南街、后园3个自然村。2009年建设社区后,3个村借鉴周边“舜昕缘”楼盘名,给新社区取名“舜昕苑”。这一时期,德州城市建设加速,楼盘拔地而起,很多小区和街道都换了名字。

    近两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德州全面展开,“北厂漕仓遗址片区”列入《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一廊六片”项目之一。借此东风,今年3月开始,德州市政协文史委、德城区文旅局、二屯镇政府、社区有关负责人多次沟通,并与村干部、村民反复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后,以镇政府名义向民政部门递交了改名申请。

    经过公示等一系列程序,今年5月,德州市民政部门批复同意该社区更名为“北厂社区”。对此,德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高洪祥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地名管理要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这是一大进步。

    “老地名”回来了,郑月文的干劲更足了:“前些年,我们建了一个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接下来想借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契机,把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起来,用好‘北厂’这块金字招牌。”

    相关链接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研究德州地域文化多年,他介绍,1935年《德县志》详细记载的城厢区10镇85条街道名称中,如今仅剩下“马市街”“柴市街”“太平街”“南营街”等不足10个老地名仍在使用。“老街道命名几乎都与大运河有关,改名后,沉淀在老地名中的社会观念、地理特征、语言习惯等都随之消失。”

    “老地名”为何频频消失?德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高洪祥认为,随着城市发展与更新加快,新楼盘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老地名”就随之消失了。比如,老德州原有个“豆腐巷”,现在那里是“某某金湖湾”,原来有个“城隍庙”,现在叫“某某广场”。

    德州市住建局房地产市场监管科科长张玲燕介绍,施工前建设单位需提报小区名称,住建局进行预审核。“居民住宅区及大型建筑物(群)建设项目名称应符合地名管理法规政策,应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避免‘大、洋、怪、奇’等。我们以此为审核标准,但目前并未涉及老地名保护。”她说。

    虽是个例,但“北厂社区”的回归,为老地名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定参考。高洪祥认为,一定程度上,“北厂社区”改名是采用了一种比较经济的手段留住“老地名”。社区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范畴,同时拥有地名属性。社区改名后只需更改公章、党群服务中心等社区相关标识,涉及面较小。而小区、道路、部分街巷等名称的更改就牵涉太多,居民身份证、不动产证和商事登记等证明材料都需要随之改变,所付出的社会成本较高。

    “地名一旦改了,被广泛应用后,再改回来就有难度。而且小区名字是要突出历史文化,还是要吉利顺口,每个人看法不一。”高洪祥认为,恢复“老地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应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可以先从群众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入手,采取成本比较低的方式,积极引导唤醒文化基因。

    改名有难度,保护好现存“老地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提出,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德州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非遗科科长刘鹏说,存在一百年以上且未消失是纳入非遗的基本条件,对于老地名来说,还需要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历史文脉,且需要一一考证以鉴真伪。“我们也与市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对接,将对老地名进行普查。”但刘鹏坦言,这项工作还未真正开始。怎样才算“未消失”?列入非遗后的保护如何进行?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

    据了解,我省多市都在进行“老地名保护名录”制定工作,德州市民政局也正在牵头着手做这件事。但高洪祥也有着与刘鹏类似的“困惑”:“怎样界定‘老地名’?存在年限是否应较非遗放宽一些?历史文化价值更需专家论证和征询群众意见。”他说,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未有相关标准,只能立足现实逐步探索,期盼实现老地名从“情感性保护”到“制度性保护”的实践转向。

    (据《大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大运河岸边,“老地名”又回来了
穿越古今的戚家拳
探访蒲松龄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