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儒家文化 谱写鲁商传奇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隋代王通《中说·礼乐》载“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也是根植于广大中国商人血脉中的文化底色。鲁商文化形成于齐鲁大地,一代代鲁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家文化影响,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融入商业活动中,既是商精神关照下的商帮呈现,也是体现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

  鲁商文化的历史渊源

  鲁商是山东商人精英群体的总称,又称山东商帮,与徽商、晋商、浙商、粤商一同被认为是中国五大商帮。鲁商所创造的鲁商文化,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鲁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专家认为,先秦时期,齐鲁大地的商品经济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这既与这片区域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与当时的工商管理政策密切相关:齐鲁大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由于地处丘陵,农业较难发展,于是桑麻业、渔盐业便兴盛了起来,有了齐地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至西汉,齐鲁已出现经营千亩桑麻的业主,经营渔盐的业主也越来越多,形成了最早的齐鲁商帮。同时,当时齐国与鲁国地处交通要道,为商贾必经之地,这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齐国统治者多实行较为宽松的经商政策,具有发展商业的宽松环境,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齐桓公时,为鼓励贸易、招徕外商,齐国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会盟,约定诸侯国之间的贸易,要为商贾提供食宿方便。到战国时,临淄已成为一个工商业集中的大都市,城中居民多达7万户,经营商业、贩运业的有6000户之多。在海路贸易方面,管仲建立“环渤海经济带”,将今日的辽宁、山东、河北通过渤海连通为一体;齐国还开辟了一条自齐东渡渤海,经朝鲜半岛而达日本的航线,在2700多年前就开始了海上贸易。

  齐鲁商人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经营谋略、业务作风等较为完善的经营之道。这些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为后世的人们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同时,齐鲁大地较高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无论是儒家贱利贵义的义利思想、足食足兵的富国思想、轻薄税敛的赋税思想、黜奢崇俭的奢俭思想,还是形成于此时期的经济学巨著《管子》,都对我国经济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内涵丰富的齐鲁商业文化,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鲁商精神的文化内涵

  商道是商人群体世界观、价值观及其经营思想的总体体现,是经商的哲学。鲁商和儒商都强调以义为先、以义兴利、以信立业等精神,鲁商在商业活动中注重诚信经营,追求义利合一,与儒商精神的核心内涵相契合。

  有关专家指出,鲁商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讲究“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儒家“赞天地之化育”,管仲提出“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范蠡坚守“盈满而不溢出合天时,富实而不骄恣合地利,和而不矜其功合人事”之律,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因此,商业行为不仅要合乎自然,还要利用自然,“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一代代鲁商,弘扬和践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审时度势,守时待势,随时以行,在长期发展中实现基业长青。

  其次是大制不割的整体观,即在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中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创共赢。范蠡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十分出色,他不仅预见到市场上商品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变化趋势,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且还预见到居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定陶为经商的好去处。故到此地经营,取得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的经济效益。商人为取得经营的成功,还需对经营的商品和在经营中形成的各种关系采取一定的计谋策略,予以妥善处理。要关注商品的质量,使商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还要针对不同商品的自然属性,加以适当管护,如对易腐败而食之物勿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商业经营活动内部关系的处理,要以能择人的方式予以解决。吃苦耐劳的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商人走向成功铺平了道路。

  同时,鲁商秉持以义兴利的利益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然而孔子也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易经》有云:“利者,义之和也”,“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义是立身之本、获利之基。其中,诚实守信是以义兴利的基础,以义兴利的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使信誉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千百年来,鲁商弘扬儒家以义兴利的利益观,秉持诚实守信的经商之道,构建起和谐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同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鲁商最高的行为准则。“仁者爱人”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人心也;义,人路也。”鲁商践行了儒家文化的仁爱传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人的主体性地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的著名鲁商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众多具有儒商特质的鲁商,他们秉承儒家思想,以义为先、以义兴利、以信立业,成为儒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蠡,因经商有道被后人尊为“商圣”。范蠡早期辅佐越王勾践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越王复国之后,他毅然急流勇退、投身商海,去重商的齐国经商,时年67岁。到齐国后,范蠡收集商业信息、判断市场形势、预判市场涨跌,指导子弟们南趸北运,随机应变,与时逐利。数年之后,范蠡又散尽财富,来到水运发达的陶地继续经商,被人们称为“陶朱公”。

  子贡,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被后人尊为“儒商始祖”。他出身商人家庭,25岁拜孔子为师。早在拜师孔子之前,子贡就往来于曹、鲁之间经商,富至千金。同时,子贡虽生活在战乱年代,却善于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商业经营。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强征丝棉,考虑丝棉是御寒之物,子贡推断其有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之心,于是一面四处收购丝棉,一面去齐国传递消息。不久,吴王果然北伐齐国。子贡不仅在生意上取得成功,还得到了齐国的酬谢。因其善于把握市场行情,孔子赞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孟洛川,近代鲁商代表人物,亚圣孟子的第六十九代孙。他18岁开始掌管家业,将家族企业瑞蚨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绸布洋货店。1900年,庚子事变大火烧毁了北京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分号,其库存丝绸布匹和往来账目全部化为灰烬。大火刚灭,掌柜孟洛川就第一个支起帐篷、恢复经营,并贴出告示:凡本店所欠客户的款项一律奉还,凡客户欠本店的款项一律勾销,本店永不歇业。至1934年,瑞蚨祥已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地设立商号达24处,员工千余人,房产3000余间,资本总额达300万两白银,被称为“金融巨头”“东方巨贾”。

  张启垣,近代著名鲁商,其创业故事被改编为电视剧《大染坊》。他从周村的小染坊起步,坚守以义为先、以信立业的信念,友诚对待顾客、宽严相济员工,将染坊逐步发展为当时在全国有“染老大”之称的东元盛染坊。抗战期间,他坚决抵制日寇的经济侵略,最终因日寇的压迫和国难的重压含恨离世。

  这些著名鲁商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显著成就,还传承和发扬了充满智慧和包容性的鲁商文化,使其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启迪。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
传承儒家文化 谱写鲁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