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戴上AR眼镜,便可以“穿越”数千年,走近古人的世界。在那里,一件件文物是“活”起来的,甚至可以与你共舞;在那里,天地浑然一体,名山大川近在眼前,你可以与山河对话,聆听历史的声音……近年来,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文博行业掀起热潮,备受游客青睐。游客只需戴上设备,便能瞬间转换角色,从原本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摇身一变成为历史的亲历者、文化的探索者。借势科技,文博行业也开启了一扇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绚丽之门,引发跨越代际的共鸣,寻找到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的密码。
科技让文物故事“活”起来
这段时间,来到山东博物馆的游客可以享受一种全新的体验——在山东博物馆三楼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山东博物馆数智文化展厅”打造了四大场景,分别是XR数字体验空间、海洋生物标本展、VR动感影院以及文创工坊。在数智文化展厅中,特别引入了两项数字体验项目,一是中国首个国风深海主题VR沉浸式体验项目《深海奇遇》,二是VR动感影院播放的史诗级数字影片《敦煌:时间的守护者》。其中,《深海奇遇》是以中国古代首部海洋生物图鉴《海错图》、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为叙事和美学灵感,结合海底探险与东方美学幻境巡游的海洋主题大空间VR沉浸体验展,整场体验30分钟,通过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为观众营造出“可感知、可互动、可带走”的沉浸式文博体验;而《敦煌:时间的守护者》则跨越千年时光与千里空间,观众戴上AR眼镜,坐在随时晃动和颠簸的座椅上,便仿佛“骑”着鸣沙山的骆驼,既可以俯瞰辽阔无垠的金色大漠,又可以近观神秘莫测的洞窟壁画。
在山东美术馆,也有一场XR沉浸体验展引来广泛关注。《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XR全景奇幻LBE体验展借助XR技术,采用全景LBE沉浸设置,复刻十几个敦煌场景,将文化传承与科技体验深度融合。观众仅需佩戴一副“VR一体机”,便可第一视角“坠入”1:1复刻的敦煌秘境:指尖轻触,莫高窟藻井的青金石蓝便在掌心流转;挥手唤醒壁画故事,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图》以动态交互形态呈现眼前;虚拟场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对接,实现“触、听、感、思”多维参与,令观众从独特的视角领略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丝路明珠的敦煌所散发出的千色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XR技术,让敦煌壁画从博物馆的展柜中‘活’过来,成为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文化伙伴。”《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仅是一场娱乐体验,更是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探索。通过将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深度融合,为古老文明注入年轻化表达,让敦煌文化以更直观、更沉浸、更具生命力的方式走向大众,为文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范本。
山东XR产业未来可期
什么是XR技术?简言之,XR技术是AR、VR、MR等多种形式的统称,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XR大空间旨在凭借先进技术,让千年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开启一场随心探索的时空盛宴。
当前,XR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技术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拓展相互交织,为中国XR生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据了解,全球XR大空间市场正以每年47%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亿美元。而根据IDC的预测,在2024年至2029年期间,中国AR/VR市场将以4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持续扩大,增速远超美国、西欧以及其他8个主要区域市场,稳居全球增速前列。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XR内容市场规模已达127亿元,同比增长68%,大空间沉浸式体验内容占比首次突破40%。全国各地的XR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景区与商场落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感官震撼,神奇绚丽的“视觉奇观”一度催热了大众文旅“万物皆可沉浸”的口号。
而作为科技大省的山东,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产业协同等系列举措,推动相关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升级中发挥核心作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崛起,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的科技创新成果频现。目前,山东已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未来产业的部分领域有了初步基础,2023年出台的《山东省加快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我省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各市协调联动,做强青岛元宇宙核心研发创新能力,做优济南数字工具和潍坊整机制造产业引擎,做大烟台、威海等市元宇宙产业应用规模,支持打造“一核引领、双擎驱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为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元宇宙科技创新高地、产业集聚区和融合应用示范区。
“文旅3.0”时代蓄势而起
随着我国文旅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文旅产业的变革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人们逐渐感受到,“文旅3.0”时代已蓄势而起。以品牌引领,以科技驱动,持续生成、持续迭代、持续变革成为“文旅3.0”时代的必然选择。
同时,近年来,沉浸体验几乎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最直观的出口。从互动剧场、光影展到虚拟现实展馆,人们已习惯在“进入”某个空间的刹那切换身份与感官。在沉浸体验不断迭代的当下,文旅行业的新探索不再停留于“眼镜里的奇观”,而是着眼于现实空间——在肉眼与头显设备的双重感受中找到平衡,在现实空间中兼顾美学与科技,将文化与审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例如,德州市齐河县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景区今年开放了“幻旅之门”XR体验馆,这是德州市首个沉浸式XR大空间体验场域。体验馆内包含七大精品片源,涵盖《登月奇旅》《海底两万里》《永远的盛唐》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科技正在重构文旅行业的资源观、时空观、产品观,对于链接文化与历史、以实物展陈为主要手段的文博场馆来说,如何让沉浸不只是“一次性”的视觉盛宴,而是让游客通过科技进入历史,反复回望和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产生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感受到更加精准的服务和体验,是有别于其他行业又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山东省加快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A级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旅资源,开发一批AR伴游、VR云游、MR体验中心等沉浸式旅游服务产品。支持文化场馆加快推动全息影像、增强现实、数字影音、5G+8K等技术与图书阅读、文物展示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于是,像《深海奇遇》《敦煌:时间的守护者》《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这样的新“物种”、新产品、新模式成为文旅行业探索发展的新样本。
以《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为例,该项目以探索敦煌文化发展历程为主线,用720度全包裹的视觉体验和超高清晰度,带领观众近距离了解敦煌石窟的内部构造和壁画佛像,复刻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历史景点的风貌,再结合现场石窟造景、文物修复纪录片,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对莫高窟和敦煌有真实可感的体验,也让文化经典在新的语境中被深度理解、绚烂绽放。有关专家指出,当下,这类项目已然成为热门文旅地标以及文博大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文博新场景,已成文博业发展大势,数字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这种“硬技术支撑软实力”的模式,不仅拓展了XR大空间的应用边界,更证明了其作为“垂直领域数字化工具”的商业价值,为XR行业在文旅、文博等细分赛道的落地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与商业化参考,推动XR大空间从“概念探索”迈向“产业级应用”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