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柯欣 本报通讯员 刘玉川
由山东省欧美同学会主办的第九期全省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研修班,日前在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圆满结业。作为山东近年来首个长学制归国留学人员主体班次,本次研修为归国学子扎根齐鲁、干事创业搭建了交流平台、积蓄了发展能量,更成为他们砥砺报国之志、建功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在为期40余天的研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50位归国留学人员代表,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触动心灵的红色教育、直观可感的实践考察,完成了一场集思想淬炼、能力提升与情感交融于一体的深度成长之旅。
筑牢思想根基 强化使命担当
在整个研修课程体系中,理论学习是重中之重。本期研修班充分立足归国留学人员特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心与使命”“新山东和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六大教学模块,邀请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程洪明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并举办“围炉夜话”“中国式现代化大家谈”“建言资政选题交流会”等活动,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思想盛宴。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省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董琛说:“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交流,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统战工作和强国建设中的责任定位。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将把在这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着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体育人才,为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您在国外的留学经历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回国后,您感觉祖国与离开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最大感触是什么?”“回国后,您是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的?”……
在“我和我的祖国”分享会上,8名学员代表围绕“留学报国”和“建功立业”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台下学员积极互动,气氛热烈。活动中,有来自高校的教授学者畅谈自己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表达以海外所学反哺祖国、服务国家发展的初心与信念;
不少海归企业家介绍其创新创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来自地方政府及欧美同学会的支持及帮助;刚归国的“00后”代表则分享国内外的生活状况对比,称赞祖国高效的数字化场景、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高效的社会治理能力。
在交流互鉴、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学员们把在研修班上的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归国留学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活动尾声,全体学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和美好祝福。“合唱的时候,我们心里特别感动。即使远在大洋彼岸,我的成长发展也始终受益于祖国的培养。正是祖国的温暖与前辈的期许,激励我立志做国家最需要的研究。”一名学员感慨道。
厚植爱国情怀 探寻文化根脉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中华文明与奋斗精神的理解,深化归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精神、历史文脉与发展实践的认识,研修班组织赴河南开展现场教学。学员们循历史足迹、观发展实景,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筑牢文化根基、激发爱国情怀。
踏入红旗渠纪念馆,时光仿佛倒流至上世纪60年代。一组组黑白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旧工具,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苦干十载,硬是开凿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看到修渠民工用过的破旧棉袄和磨秃的钢钎,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力更生’这四个字的千钧重量。”一位来自科研领 域的学员驻足良久,感慨万千。
随后,学员们沿着总干渠,穿过创业洞、团结洞,最终抵达青年洞——这条长616米的隧洞,由380名青年突击队员历时一年五个月凿成,凝结成青春与热血的丰碑。“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信念的力量。”学员们一边行走,一边交流感悟,“作为归国留学人员,我们更应将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融入工作中,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在安阳的殷墟博物馆,中华文明的源头变得清晰可触。这座三千年前的都城遗址,凭借坚实的考古证据与甲骨文记载,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抚摸博物馆中的“仿 制甲骨”,一位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学员动情地说,“留学期间,我经常被外国友人问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今天在殷墟,我找到了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每一次与文物的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
从红旗渠的精神丰碑到殷墟的文明根脉,从传统村落的创新发展到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研修班成员在中国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在中华文脉传承中坚定自信。带着这份感悟与收获,学员们将以更坚定的理想信念,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在爱国为民、报效祖国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青春贡献。
走进科创高地 激发创新活力
理论联系实际,方能知行合一。研修班精心组织学员走进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海归小镇(济南·人工智能)、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实地感受山东科技创新的蓬勃气象,探讨学以致用、报国建功的实践路径。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旨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以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战略为己任,不断书写着中国基础科研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走进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学员们参观了阿尔法磁谱仪(AMS)、粒子物理实验室等平台设施,感受其国际一流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回国投身科技创新的信心与决心。学员陈琪深受震撼,他说道:“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定力,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源于对基础科学的长久坚守。我将把这份对科学的敬畏带回自己的研究领域,勇闯科研‘无人区’。”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海归小镇(济南·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定位,打造了智算、智造、智研三大产业集群,是汇聚海归人才、赋能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国字号”平台。通过现场参观,学员们深入了解“1+3+4+2”产业体系与“五维保障体系”的协同机制,对回国发展的产业环境与支持体系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认知。
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学员们系统回顾了中国超算的奋进历程。从1979年山东计算中心引进的TQ-16计算机,到2011年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神威蓝光”,再到2018年为下一代超算扫清障碍的E级原型系统,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自主创新铸就了大国重器。学员侯志刚感慨:“在参观中,我看到新一代的前沿技术不只是存在于尖端行业,也广泛应用于电影渲染、高铁设计等民用领域。这让我思考了自己专业的社会 价值与发展意义,并深刻体会到:科技最终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海外所学只有对接本土需求,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40多天的研修之行,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学员们不仅提升了政治素养、拓宽了社会视野,更坚定了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嘱托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培训为新起点,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强大的思想力、行动力、创造力,主动担当作为、服务全省大局,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主动投身爱国报国实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