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家乡有非遗

走进曲阜,在非遗中邂逅孔子

  □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曲阜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孔庙、孔府、孔林为世界文化遗产,祭孔大典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孔子诞生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等非遗,经过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蕴藏着文化的基因密码,成为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这个美好的秋天,让我们走进曲阜,在鲜活灵动的非遗中邂逅孔子、感悟经典。

  【祭孔大典】 穿越千年对话圣人

  “吉时到,请嘉宾整理衣冠,庄严肃立……”今年4月3日,随着“启户”声起,三通鼓鸣毕,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正式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后裔代表、文化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以传统古礼缅怀至圣先师。

  祭孔大典是山东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于每年孔子诞辰日举行。作为一张亮丽的齐鲁文化名片,祭孔大典不仅是赓续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也生动诠释了孔子故里弦歌不辍、礼仪相继的深厚底蕴。2006年,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内核,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含义,表达出“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精神凝聚力、艺术感染力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祭孔大典中十分重要的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同。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在曲阜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包含有八佾舞表演:身着传统服装的舞者立于大成殿前,右手拿羽、左手执 起舞,八人一行为“一佾”,八八六十四人为“八佾”。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

  孔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儒家思想历经千年,依然深刻影响着无数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举办祭孔大典,不仅是对孔子的缅怀,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孔子诞生传说】 追忆先贤人生故事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父母叔梁纥与颜征在曾于尼丘山虔诚祈祷,后得孔子,取名丘、字仲尼。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孔子诞生传说,典籍最早记载于司马迁撰《孔子世家》、金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广记》、明重修《阙里志》、清孔继汾纂辑《阙里文献考》等诸多文献中。1987 年,曲阜市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普查,搜集百余条相关故事,部分编入《曲阜民间文学》。著名民间文学研究者董均伦、江源夫妇也多次来曲阜考察,整理出版《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现在,关于孔子诞生的传说仍在曲阜广为流传。

  孔子诞生传说包括与孔子诞生相关的地方传说、工艺传说、风俗传说等各项内容,保存了民间口头流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劳动人民朴实的语言艺术和可读性高、真实性强的学术研究资料,具有历史、文学和学术研究价值。

  孔子诞生传说内容十分丰富,一种是人物传说,多是从濒于失传的民间口头传说中抢救而来。传说中孔子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圣人,是充满人情味的哲人形象。另一类是地方传说,即关于村落、山川、江河由来的传说。如尼山脚下有个鲁源村,“鲁源”即鲁国发祥之源;尼山孔庙前有“智源溪”,此名是将孔子的出生地比喻为智慧的发源地。第三类是工艺传说。比如尼山孔庙后门外有一条山路,称“中和壑”,壑中盛产尼山砚所需石材,这些石材是随孔子诞生而从天降。还有许多关于尼山砚的采石、制作工艺的传说。第四类是风俗传说,比如关于尼山庙会形成的传说:东汉建宁年间的《史晨碑》中曾记载这一盛事:“史晨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买不得香酒美肉,于昌平山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相乐。”尼山庙会的形成,在民间传说中被反映出来,为研究古庙会风俗提供了历史和人文依据。

  目前,曲阜尼山存有许多孔子诞生传说相关遗存,如孔子诞生的地方“夫子洞”、尼山脚下的“鲁源村”、尼山孔庙前的“智源溪”等。近年来,曲阜市有关部门还把孔子诞生传说编入乡土教材,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曲阜楷雕】 师恩难忘技艺绵延

  《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楷木雕刻是源于曲阜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2008年,曲阜楷木雕刻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最早的楷雕技艺,是子贡为报师恩,取楷木为孔子夫妇雕刻座像。其原材料源于曲阜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子贡用楷木雕刻的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成千古传世之宝,现存于孔子博物院。而曲阜楷木雕刻技艺,也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曲阜楷雕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楷雕的制作工艺计有十几道之多。

  曲阜楷雕的代表产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杖始于西汉初年,也叫楷木寿杖,刻有龙头,口含珠子,杖身刻有龙、凤、花草、人物图样。楷木如意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通体雕花,玲珑剔透,可供观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阜楷雕佳品多次参加全国及世界工艺美术大展并获奖。1954年,曲阜楷雕作品在上海、北京及国外展出,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奖励;1979年,楷雕工艺品仕女、罗汉、如意等参加广交会,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曲阜市充分利用孔子故里独特优势,楷雕产业在发展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曲阜楷雕产品已发展到上百个品种,楷雕艺术品作为馈赠礼品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友人收藏。

  【孔府菜】 食不厌精匠心独运

  孔府菜是孔子后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府菜系,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富有儒家文化特色。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

  位于曲阜城内的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府第。古代,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孔府菜是由宋仁宗宝元年间出现的,到清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阶段。孔府孔氏子孙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孔府名厨巧师们潜心切磋、不断创新,并吸收了宫廷菜、官府菜、民间菜的技法,逐渐形成了技法全面、制作精致的烹饪风格。

  具体来说,孔府菜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宴会饮食,一类是日常家餐。

  孔府宴席是用于接待贵宾、生辰吉日、婚丧喜寿时的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比如第一等是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全席”,以清代国宴规格设置,使用全套银餐具,上菜196道。另一种喜庆寿宴为“高摆”宴席,即宴席上有四个“高摆”,是用江米面做成的圆柱体,像支粗大的蜡烛,外面用各种干果嵌成图案或吉言字形,摆在银盘里,成为宴席的特殊装饰品,庄重高雅。

  孔府的另一类菜肴为“家常菜”,从米粥、煎饼、咸菜等平常食品到豆芽、香椿芽等时令菜色,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制作,均成为孔府的独特菜品,其原则是“精菜细作,细菜糖炒”。例如豆芽菜,清油快炒,鲜脆爽口,别有风味。香椿芽是山东民间春季常食的菜蔬,孔府每年收进数百斤上好香椿芽,供一年食用。

  另外,孔府菜中还有不少掌故:“孔府一品锅”由衍圣公为当朝一品官而得名;“带子上朝”“怀抱鲤”都是一大一小放在同一个餐具中,寓意“辈辈为官、代代上朝”。这些菜不仅造型完整,还需掌握火候调味,制作难度很大。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
走进曲阜,在非遗中邂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