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链出海, 山东农业走向“世界餐桌”

  □ 本报记者 马柯欣 本报通讯员 张凤娟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山东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举行。金秋时节的齐鲁大地,硕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山东农业加速“出海”的脚步越发有力,前景也更加广阔。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山东既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凭借过硬品质让“好品山东”农业名片闪耀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交出亮眼成绩单:出口值达804.7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6%,更占据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值的22.7%,在海内外市场赢得广泛认可。

  如今,山东农业以品牌为引领、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深度融合,不仅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在全球舞台上谱写着中国农业品牌走向世界的崭新篇章。

  打响靓品牌,烟台农品“飘香”海外

  烟台,不仅是享誉全国的“水果之乡”,更坐拥“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鲁菜之都”的金字招牌,亦是全国知名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示范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高品质农品孕育了生长沃土;“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城市名片,则为其打开了通往全球的“星辰大海”,让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特色农产品跨越山海,走向全球。

  今年年初,年味渐浓的马来西亚砂拉越迎来一批特殊“年货”——20多吨、11.1万粒的烟台苹果在此举行开柜仪式。该批苹果为蛇年春节定制,新鲜端上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的餐桌,让“烟台味道”融入异国新春。自去年7月《烟台苹果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工作实施方案》落地以来,烟台锚定目标、深耕细作,以“苹果出海”为突破口引领“好品出海”,成功探索出一套“重点市场精准推介、关键环节精准赋能、企业果农精准受益”的出海新模式。

  为持续做深做强“烟台苹果”金字招牌,烟台主动“走出去”,先后奔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开展经贸洽谈活动,密集推介烟台苹果等地方优质产品。期间,累计接洽企业、商协会组织代表540余人次,成功签署经贸合作备忘录及战略合作协议5个,在海外市场掀起烟台苹果品牌推介热潮。

  截至目前,烟台苹果已远销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54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56万吨,年均出口量占全国的1/2。从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到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再到被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带上太空,“烟台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向纵深拓展。

  烟台苹果的海外征程,正是山东农品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2025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报告》显示,栖霞苹果品牌价值达77.06亿元,福山大樱桃品牌价值达30.79亿元,莱阳梨品牌价值达23.8亿元……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RCEP全面生效的时代机遇下,烟台农业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全球市场,让“烟台味道”飘香世界每个角落,为中国农业品牌出海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打造好模式,寿光大棚“扎根”全球

  1989年,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潍坊寿光试种成功,一举改变了我国北方冬季餐桌上只有白菜、萝卜、土豆的历史,为中国设施农业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如今,寿光蔬菜大棚已完成多次迭代升级,以第七代智能温室为代表的农业新基建成为产业主流。寿光市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升级,不仅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集成解决方案和“寿光标准”,更将这套成熟可复制的“寿光模式”推广至海外,让现代农业的种子跨越国界,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

  利森特现代农业设施公司,是寿光市成立最早从事设施农业领域的企业之一,主要专注于温室材料、种植系统和植物补光灯、物联网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和生产。2015年,利森特启动了“一带一路”现代农业产业带计划,在沿线国家陆续搭建种植技术共享中心、农业合作中心等平台。十年来,该企业已将寿光蔬菜园区模式推广至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标准化种植园区,让“寿光模式”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海外项目推进中,利森特始终坚持“一地一策”,结合当地农业特性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在非洲几内亚,他们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设计建造了50万平方米双斜面遮阳温室和双拱遮阳温室,适配热带气候种植需求;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其自主研发的弧形钢梁技术,将温室抗风等级提升至12级以上,完美应对中亚及沿海地区多风的环境挑战。“我们不是简单地输出大棚,而是提供设施农业全链条集成系统。”公司董事长王守波介绍,“相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我们的优势是量身定制、高性价比,强大的‘中国制造’就是我们的底气。”

  如今,在寿光,像利森特这样“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正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寿光已有近110家市场主体,将设施蔬菜园区的建造、管理、运营技术推广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优质的发展模式,寿光也在世界范围内擦亮了自己的产业名片。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2600余个实地种植的国内外蔬菜品种、80多种先进种植模式、100多项新技术集体亮相,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现代农业的创新成果与无限可能。

  打通产业链,山东农业前景广阔

  在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中,山东农业的“出海”征程正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为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5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企业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建设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政策引领下,山东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稳居全国前列,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的深度融合,更助推山东农产品出口值实现连续26年全国领先的佳绩。

  依托完善的深加工产业链,山东农产品成功实现“身价翻倍”。“今年上半年,山东出口‘干大蒜’单价达每千克24.3元,明显高于鲜蒜约每千克9元的出口单价;宠物食品、苹果汁、辣椒粉、植物蛋白等特色优势行业,也通过深加工,大幅提高了农产品出口附加值。”青岛海关副关长石勇介绍,深加工已成为山东农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潍坊市安丘县作为全国农产品出口“销冠县”,当地农产品企业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出口业务逆势增长。在大姜深加工领域,福华食品、三涛食品、富茂食品等一批潜力企业,从传统的鲜姜出口向姜糖、姜茶、姜精油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在果蔬深加工赛道,更成功吸引了源清田食品、神户物产等4家日本行业排名前五的食品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链的全面贯通,不仅让山东农产品顺利“走出去”,更推动“山东制造”成为“全球标准”。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和贸易壁垒升级的挑战,山东锚定预制菜、宠物食品、植物蛋白产品等新赛道,加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未来,随着RCEP红利释放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山东有望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树立新标杆。

  从单一产品出海到全链条技术输出,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突围”,山东农业的“出海”之路正不断升级,不仅让世界品尝到中国农产品的鲜香,更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农业的科技实力与创新活力。丰收时节,山东农业正扬帆起航再出发,向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
全链出海, 山东农业走向“世界餐桌”
寻根纪国故都 凝聚情感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