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大地无言,却藏着一部绵长深厚的无字史书。近日,一部聚焦山东农民的电视剧《生万物》热播,悄然唤起人们对齐鲁大地的深情回望。该剧改编自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集中描绘了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成为本剧最动人的底色。而那些在荧屏上自然流淌出的与农事相关的齐鲁民俗,也让观众从细腻的镜头中感受到山东人对话天地的智慧、链接大地的深情。
【试春气】 季节脉搏的感知
竹筒聆听大地脉搏,鹅毛感知藏于土下的春意。《生万物》中“试春气”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立春时分,农民将竹筒插入土地,筒口轻置鹅毛,待鹅毛翩然飞起的刹那,便知地气已动、春耕可始。
看似简单的仪式,其实是先民们在没有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年代,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出的预测农耕时间的方法。而这种用鸡毛试春气的做法,源自对古代天文学家“葭灰占律”的民间改造。“葭灰占律”是指在密闭的房间内置12根长短不一的律管,律管内蒙上一层葭莩灰(即芦苇内膜烧制的轻灰)。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古人认为,随着节气时刻的到来,地下会有一股“阳气”升起,这就是“地气上升”,会促使葭灰向上飞起,以此来验证节气的到来。
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学者乃至官方机构都曾参与过“葭灰占律”的观测,甚至在某些朝代的天文机构中,还专门设置人员进行相关操作与记录。然而,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葭灰占律”这类现象已经被多次证伪。但不可否认的是,“试春气”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与自然观: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顺势而为;不是机械地划分时节,而是感知天地呼吸的韵律。
经历数千年发展,“葭灰占律”习俗虽然在科学上是错误的,却因其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存在,如今作为民俗游戏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别有乐趣。
【踅谷仓】 祈愿丰年的绘图
剧中,农历二月初二,天牛庙村的农家院里,一场有趣的仪式正在上演——踅谷仓。农家将五谷杂粮放在庭院中央,手持盛满草木灰的簸箕,一边绕圈行走,一边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而撒在地上的灰线蜿蜒,圈圈相套,仿佛是农民用双手绘出的丰收图腾。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因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而得名。“二月二”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月二”象征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二月二,龙抬头,小麦满仓谷满地,大小元宝到处有。春耕夏耘天下走,风调雨顺好年头。”剧里,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以撒灰祈求五谷丰登,用灰线守护粮仓,承载古人对天地时序的敬畏。
事实上,山东“二月二”还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农业庆祝活动。例如:“黄墩闹春牛”习俗是省级非遗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600年。节日当天,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上双疃村的村民们为牛梳妆打扮、披红挂彩,举办耕牛犁地比赛。“糜镇二月二簸箩节”也是省级非遗项目,这项习俗在德州市糜镇张习桥村已延续了500余年。过去,十里八乡的百姓聚集到糜镇,交换簸箩等春耕物资,如今这项节会逐渐演变成集农资销售、文艺演出、美食品鉴、游乐体验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二月二土地庙大会”是济宁市汶上县非遗项目,距今约有800年历史,该节会由当地传统的骡马大会演变而来,后逐渐演变为综合性庙会活动。
【开镰】 土地滋养的深情
《生万物》中,人们在收割麦子之前会举行庄严的“开镰仪式”,人们面向天地、神灵、祖先行三拜之礼,然后将清水浇于镰刀之上,同时集体吟唱农诗:“布谷声声把人唤,割麦垛垛备刀镰。石榴花开麦梢黄,麦收时节农人忙。镰刀稳,割麦准。打粮忙,入谷仓。今年勤劳不受饿,颗粒归仓慰儿娘。”
三拜之礼,拜的是天地滋养之恩;清水洗镰,既是实用性的防锈处理,更象征着以虔诚之心对待每一株麦穗,因为这种仪式感,普通的农事活动成了一种庄严的生活实践;农诗里朴素的词句,描绘出农忙时节的生动景象,也传递着农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先民们也会举行庄严的开镰仪式:首先是准备阶段,需准备好各种农具,如镰刀、耙子、叉、斗、簸箕等,并蘸着清水将镰刀在石头上磨光磨利。等到芒种这一天,家家户户带着磨好的镰刀,一同来到麦地举行开镰仪式。“田把式”是开镰时的带头人,由“田把式”率先收割三刀麦子,随后喊一声“开镰了”,参加者们躬身弯腰,挥动手中的镰刀,收割着沉甸甸的麦子,也象征着为麦收收获“好彩头”。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不再举行传统的开镰仪式,而是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收割。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开镰仪式仍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当地人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
【数九】 丈量寒冬的智慧
自冬至日起,农民们便开始“数九”,以九九八十一日丈量寒冬。《生万物》中有一首“数九”口诀:“一九、两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也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据传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以此类推。“数九”中,一般“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完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时,便是春耕的时候了。
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数九歌”,歌词版本略有不同。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例如《清嘉录》曾记载苏州一地歌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廿七,篱头吹 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木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 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 蚤出。”此外,还有很多谚语,比如“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这些歌谣和谚语朗朗上口,不仅富有韵律美,更蕴含着丰富的物候观察经验,即使孩童也很容易记忆,具有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农耕时令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