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归青年于杨、郑越:赤子心 兴农路

  □ 本报记者 马柯欣 本报通讯员 高金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征程中,一批批青年人才怀揣赤子之心,将国际前沿科技与本土农业实践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他们让书本上的智慧在泥土中生根发芽,让论文里的成果在丰收中熠熠生辉,不仅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国际视野到乡土实践,来自山东的海归青年于杨、郑越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让现代农业的梦想在山东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于杨在合作农场实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并为种植户提供个性化技术指导与定制用药方案。

于杨参加当地的农产品种植技术交流会,把飞机防治、合理用药等前沿农业技术直接送到农户身边。

作为一名海归青年,郑越积极参加各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其“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优势和作用。

郑越带领团队深耕甜菊糖苷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技术企业。

  扎根大地,用“懂爱”情怀回报家乡

  记者见到青岛天丰裕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杨时,他正在青岛平度的一处葡萄园为农户讲解科学使用农药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平度市拥有260.9万亩优质耕地,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为全面改善当地农业种植技术,于杨带着公司的技术专家挨家挨户地上门指导,让更多农户的种植方式更加科学高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平度每年能有1万个农民,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把地种得更好,这就是很伟大的一件事。”于杨的农业梦始于对农民和农业的深厚情感。因为父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于杨目睹了父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也深刻体会到农民耕种的艰辛与不易。

  在法国留学期间,于杨深入接触欧洲在化学化工与农业领域的先进知识,这让他对家乡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认知。“法国波尔多同样盛产葡萄,知名杀菌剂波尔多液便源于此地。我读书时曾研究过波尔多液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正是这些课题,让我真切意识到农药安全高效使用的关键意义。”看到家乡农业生产亟需更科学、规范的指导,于杨毅然放弃国外深造的机会,决心回到故土,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回国后,于杨迅速将海外习得的先进农业知识转化为本土实践,组建起一支专业且充满热忱的团队,全身心投入“三农”服务工作。团队不仅配备多名高级农艺师顾问与专业技术老师,还会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开展小型观摩会、作物管理技术讲座等形式,把飞机防治、合理用药等前沿农业技术直接送到农户身边,助力农户提升种植技能与生产效率。

  不同于传统农资公司的经营模式,于杨着力为农户打造农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我们每年坚持开展100多场知识讲座,会紧扣农时为合作农场实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还为种植户提供个性化技术指导与定制用药方案。”于杨介绍道,“此外,我们正计划搭建供销平台,助力平度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特色农产品对接高端市场。只要农产品质量提上去,农户的收入也能实现大幅增长。”

  截至目前,于杨及其团队服务的农户耕地覆盖面积已超20万亩。通过推广新型农药、肥料及高效种植方案,他们帮助种植户减少农药使用量20%—30%,提升肥料利用率10%—20%,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化肥农药“双减”政策贡献了智慧与力量。青岛天丰裕农资有限公司获评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评选的“全国百佳农资经销商”,他个人也荣获2017—2018年度全国百佳(优秀)农资经销商“懂爱的人”称号。

  “懂爱”,就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在齐鲁大地的平度沃野,于杨将炽热的报国情怀与先进科技,深深植入家乡的田间地头。他倾力打造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仅为万千农户点燃了科技兴农、增产增收的希望之光,更架设起国际前沿知识与本土农业实践的沟通桥梁,谱写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青春篇章。

  科技赋能,让“一片叶”撬动多产业

  在甜叶菊干叶中提取出的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是一种高甜度、低热量的新型0卡健康糖源,甜度为蔗糖的200—45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作为农业精深加工领域,甜菊糖苷行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处于关键核心地位。供应链条上涉及良种培育、现代种植;应用链条涉及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多个领域。

  2017年,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郑越,看到家乡济宁在农业领域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当地投资并创办了山东奥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天然植物甜味剂“甜菊糖苷”的研发与生产。

  奥晶生物坐落于山东省邹城市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济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邹城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郑越告诉记者,从创办初期到成长阶段,当地党委和政府都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优质服务。从项目考察、立项、到收储闲置土地、完成招拍挂程序,再到企业拿到土地证,全程仅用三个月时间,“不仅让我感受到家乡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体验到了山东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郑越说。

  “我们不做简单的产品买卖,要做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产业。”郑越带领团队深耕甜菊糖苷领域,长期聚焦纯化分离、重结晶、酶改质等关键技术攻关,成功将甜叶菊中单体有效活性成分的纯化含量提升至99%以上,研发产品甜度可达蔗糖的450倍,这项技术已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奥晶生物和郑越本人拥有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2项;公司产品80%以上用于出口,遍布韩国、日本、美国、巴西、泰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可口可乐、雀巢、达能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郑越始终以多元方式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直接捐赠、技术扶持与平台搭建,深度投身公益事业与乡村振兴,以产业助农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8年间,他在甘肃、东北、安徽等地推行“农户+基地+企业”合作模式,累计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超2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实现每亩农田增收1000至2000元;还组织团队定期为农户传授种植技术,助力提升产量、增加家庭收入,成功帮助1000多位贫困农户脱贫,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海归青年,郑越主动扛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多次参加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活动,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助力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他还充分发挥海内外资源优势,持续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参与创办“济宁市海归创新发展协会”,为海归学子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俄罗斯留学归来,到扎根齐鲁大地创业,郑越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创新引领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兴农之路。展望未来,郑越表示将继续坚守主业,深耕创新研发,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以实干实绩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海归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乡音
    第04版:文化
海归青年于杨、郑越:赤子心 兴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