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御外侮:台湾同胞跨越半个世纪的抗战史

  □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整理

  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从未屈服,“誓不臣倭”的呐喊响彻海峡两岸。50年间,无数台湾同胞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家园,终于于1945年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台湾同胞五十年反殖民斗争的伟大胜利。

  台胞家族,世代守护美好家园

  两岸自古一家。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一批又一批大陆先民带着家族的文化传承东渡台湾海峡,在艰辛的劳作中推动了林田的开拓、工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开发台湾的历史长河中,台胞先民坚持崇祀华夏历代圣贤,播扬中华文化和春秋大义,逐渐聚众成族,分立堂号,引领地方。全岛由南及北,以家族为主体的农耕和商贸文化不断发展,家族的历史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日益显现,成为参与地方政治和推动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播的重要力量。

  然而,美丽的宝岛引起了列强的贪念。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被称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台湾因其丰富的物产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备受列强觊觎,英、法、美、日先后侵门踏户,对台湾进行军事骚扰。台胞家族积极保卫家乡,击退来敌。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远东舰队猛攻今基隆地区并封锁台湾海岸线。在清军“援饷俱穷”的情况下,各台胞家族输银出丁,募兵助饷,共御强敌。彰化林朝栋、新竹林汝梅、台北陈霞林、苗栗姜绍基等家族代表甚至亲率乡兵驰援,终于在1885年6月13日成功击退犯敌。

  故土难离,不忘中华抵御外侮

  1894年,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和国势日衰的清政府因朝鲜问题导火索引发甲午战争。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建省刚满十年、近代化建设刚起步的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民众惊哗。除了向朝廷上书请愿外,以耕读商绅为代表的台胞家族纷纷自筹义军、同心保台,史称“乙未抗战”。

  “乙未抗战”的帷幕拉开后,在巡抚唐景崧弃守和孤岛无援的局势下,台湾民众在刘永福、林朝栋、吴汤兴等民族英雄带领下,秉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忠义精神,万众一心保乡卫国。武装精良的日军苦战5个月,方以伤亡近35000人、近乎甲午战争两倍的惨痛代价攻陷台湾主要城镇,宣称“全台悉予平定”。

  同时,台湾沦陷之始,许多台胞因不愿接受殖民统治举家内迁,而更多台胞士绅不忘中华,在台湾继续开展抗日。

  1897年3月19日,日本殖民当局发布《台湾住民分限取报手续》,以同年5月8日为最后期限,允许台胞自行离台回归大陆。据统计,在最后期限登记离台者约5460人。更多的台胞故土难离,沦陷敌尘。

  英勇不屈,华夏儿女并肩抗日

  日据台湾时期,为掠夺丰富的自然资源,殖民当局对台湾少数民族部族实行残酷的“理蕃”政策。面对残暴的殖民统治,全岛各地武装抗日斗争风起云涌。

  为了民族振兴和光复大业,孙中山于1900年、1913年和1918年三次莅台,其革命思想和人格力量引领推动着台胞反殖民斗争。在高昂的中华民族意识影响下,余清芳、罗福星、林祖密等台胞菁英奋勇投身抗日斗争,带领台湾抗日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

  台胞家族也在日据时期英勇不屈,谱写了并肩抗日的民族之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当属祖籍漳州的雾峰林家。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留在岛内的林家子嗣深怀国仇家恨,投入接连不断的反日斗争。林祖密的父亲林朝栋对其组建的乡勇“栋军”下令“归田不解甲,枪炮带回家”,播下抗日火种。林祖密积极投入抵御外侮、保台卫国事业,秘密资助岛内义勇军抗日。

  1913年,林祖密返回大陆,活动于福建时向日本驻厦门领事署申请撤销日本国籍,同时呈请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准予恢复中国国籍。他成为日据时期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的第一位台湾同胞。

  林祖密坚持实业救国,曾被孙中山委任为闽南国民革命军司令,其后升任大元帅府参军等职,是国民革命军中第一位台湾籍将军。子女们在其影响下成长,日后皆积极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从小就深受父亲林祖密爱国情怀影响的林正亨投笔从戎,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校毕业后,林正亨参与昆仑关大战,后于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时身受重伤。

  抗战胜利后,林正亨在云南给分别了九年的母亲去信:“在这场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结束休养后,他在重庆与分离多年的妹妹林双盼重聚。

  林双盼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冈”以作纪念。受妹妹影响,林正亨关注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1946年,具有秘密党员身份的林正亨带领20多名台籍青年返台开展一系列地下工作,于1948年被捕,两年后在台北慷慨就义,时年35岁。他在遗书中对母亲写道:“我踏上父亲的道路——苦难与牺牲。这是崇高的品性和无比的光荣。妈妈您用不着悲伤,也不用为我担心。生要为责任艰苦牺牲奋斗,死是我们完成了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共御外侮:台湾同胞跨越半个世纪的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