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抗战岁月里的齐鲁印记

作风建设 党群同心筑起山东抗战钢铁长城

  □ 本报记者 蔡振华 战翠萍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深知优良作风建设对于凝聚人心、抗击外敌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塑造风清气正的根据地环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期间,在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作战的刘少奇、罗荣桓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铁的纪律,践行党的优良作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身先士卒的精神风范。

  【根据地的廉政】 赢得人民群众高度信赖

  在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坐落着一处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该馆是全国唯一以“政权建设”为主题的纪念馆,也是1940年7月召开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的会议旧址。此次会议选举成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最高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最高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随后,根据地颁布了宪法性质的文件《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其中将“力戒浪费,严惩贪污分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廉政建设,彰显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作风建设的独特优势和成效。

  山东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1940年11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黎玉在全省行政会议上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要有新民主主义的作风”,号召“民主政权的干部要廉洁奉公”“要能过艰苦的生活”,奠定了各级政府廉政基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多次作出关于机关团体进行生产节约运动的决定,要求尽量节省各项开支,严防贪污现象发生,尤其要注意干部中的腐化现象。另外,还号召机关工作人员制定省吃俭用计划。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发布《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强调要缩小编制,减少单位,同时建立正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文钱、一缕布”,让厉行节约的要求具象化了。此后,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三次精简,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群众生活。1943年10月,《大众日报》报道了黎玉个人省吃俭用计划,包括:每日粮食由2斤6两减至1斤4两;省出细粮给伤病员吃;自配墨水;用大众电讯纸写便条、便信等。在领导同志带动下,根据地从上到下形成了“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过紧日子信条。

  为使廉政建设工作更具操作性,同时还能有力地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财政收支、惩治贪污腐败的法规制度。1940年 12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将贪污列为重大犯罪,其中规定:“贪污财物在五百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这是当时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的第一部反贪污暂行条例。1943年8月,针对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生命线——粮食,山东抗日根据地制定出《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明确了贪污公粮的行为,其中规定:“贪污公粮在五百斤以上者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廉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有效维护了党领导下的山东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

  【刘少奇在山东】 践行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在临沭县苍马山南麓,有一处清末民初仿古式四合院,这就是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纪念馆以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的主要居住地——临沭县朱樊村王家大花园为蓝本设计建造,记录了抗战时期刘少奇在山东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在这里,刘少奇深入实践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为广大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当时,刘少奇一到朱樊村,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对山东领导干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战略性意见,还有针对性地为山东干部作了《关于山东工作》《群众运动问题》《党内斗争问题》等8个报告。这些报告紧密结合山东的实际,从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群众观念和群众运动以及统一战线等方面,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极大地提高了山东军政领导的思想认识水平。此后,山东制定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并形成决议,确定了对敌斗争的各项任务和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刘少奇结合中央指示精神,指导山东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调整并精简了山东的领导机构,指导山东军民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撤销了抗敌自卫军机构,并纠正了锄奸工作中的错误等。

  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刘少奇还以他一贯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先后深入到夏庄、东盘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帮助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充分发动各阶层群众,投入抗日斗争。从此,山东工作很快有了好转,胜利度过了1942年这个最艰苦的岁月,从根本上扭转了局势,开创了山东抗日的新局面。

  1946年春,陈毅曾即兴创作《西江月·忆滨海》一词,盛情赞道:“更有少奇来鲁,指点胜利之路。千里转战沂蒙山,卧虎藏龙临沭!”指的就是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为山东“指点胜利之路”,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一个转折点。

  【罗荣桓在山东】 着力“建设铁的模范党军”

  在平邑县郑城镇观音山景区内,坐落着一处红色景区,这里就是八路军115师桃峪高干会议旧址。1940年9月,罗荣桓在桃峪村(今属平邑县郑城镇)主持召开了为时三周的高级干部会议。此次会议上,罗荣桓提出在部队普遍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活动。会后,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山东八路军部队在组织纪律、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为争取山东抗日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坚实基础。

  桃峪高干会议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以来举行的较为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比较艰苦的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罗荣桓在会上作关于一一五师在山东工作总结的报告,用“插、争、挤、打、统、反”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对敌斗争的方针。这六字方针,既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两年来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成为以后巩固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的指针。与此同时,罗荣桓也指出了一一五师存在的缺点,对于违反政策、纪律,影响军政、军民团结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批评。

  罗荣桓一贯重视部队的作风建设,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刚入鲁的时候,他就提出要“以模范的行动、纪律、工作,影响和团结我们临近的八路军部队。”在此次会议上,罗荣桓结合一一五师实际,在总结报告中提出要在部队中着力“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模范党军”的要求是: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完成党所给予的任务;普遍深入地建立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要成为爱护根据地与民主政权的模范;实现高度的政治团结,建立无产阶级的友谊,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断地求进步;灵活、机动、果敢、坚决,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坚持严肃、紧张、精细的工作作风,坚定不屈不挠的革命立场。

  桃峪高干会议之后,“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活动在一一五师入鲁部队中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不久,在山东纵队中也开展了建设青年模范党军的活动。在活动中,罗荣桓特别重视加强党组织建设。他在1940年10月先后签发了《关于营连党组织的规定》和《建立模范党军的支部工作》两个文件,对加强营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罗荣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着力“建设铁的模范党军”,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形成了党群同心的强大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专题
作风建设 党群同心筑起山东抗战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