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柯欣 本报通讯员 刘利宁
8月14日至15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举办的“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黄埔精神——黄埔军校与山东抗战”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在山东台儿庄成功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主题征文作者代表、评审专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
以史为钥,解锁黄埔精神密码
活动首日的研讨交流会上,大家围绕“致敬山东抗战中的黄埔师生”作交流发言。军战史研究专家陈宇认为,历史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钥匙,做好抗战、黄埔史料整理,才能真正打开黄埔精神的“宝藏”,从中找寻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古为今用。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彼时列强环伺、民族危亡,这所军校成为培育革命力量的重要摇篮。在后来的抗日战场上,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黄埔师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冲锋陷阵的战斗者,也是运筹帷幄的指挥者,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黄埔军校正是由一位位拥有着伟大志向的青年,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学报编审林坚说。
泉州经贸学院教授刘育钢表示,黄埔青年的拳拳报国志激励着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守育人初心,于时代的变局里赓续精神火种。
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等专家学者认为,“黄埔”是金字招牌,黄埔精神更是“宝藏”,要进一步深度发掘黄埔军校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度发掘黄埔师生在近现代革命和战争中的经历,进一步深度发掘黄埔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历史价值与当前的时代意义,发掘黄埔精神“宝藏”,把握黄埔精神内核,发扬黄埔精神,赓续黄埔情缘,从而为推动两岸交流、祖国和平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实地溯源,触摸抗战民族脉搏
参会人员来到台儿庄大战遗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考察调研,触摸历史在此留下的岁月痕迹,追忆那段沉重而坚韧的奋斗历史。
在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一面“弹孔墙”令人驻足凝望。当年,中国将士以简陋的装备迎战日军精锐部队的飞机、坦克、重炮,战至最后,他们与日寇展开肉搏,寸步不退、寸土未让。如今墙上那密密麻麻、深浅交错的弹孔,正是战火洗礼后,台儿庄“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鲜活见证。
“弹孔墙”一侧,一个个金属信箱安静地排列在树荫里,打开信箱,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内容:“因我身属军人,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这是遗址里设置的一个互动区域,信箱里装着抗战英雄的家书影印件。
征文作者代表、黄埔亲属曾学锋的祖父曾泽生,曾在黄埔军校三期任区队长,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在参观过程中,曾学锋体悟颇深,由衷感慨道:“看着这样的信件,耳边彷佛听到了‘拿起我刀枪,举起我锄头,我们再也不能等候!我们再也不能等候!中国的人民一齐起来救中国!所有的党派快快联合来奋斗!’的歌声。”
“台儿庄大战所展现的正是‘黄埔’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和身份认同,在山东热土上超越了党派的限制,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历史记忆和血脉联系。”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润青说。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触摸抗战遗迹、聆听历史回响,更加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作出的巨大牺牲。作为新时代建设者,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奋斗动力,以实干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在新征程上赓续英烈遗志,以史为鉴、勇毅笃行,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薪火相传,赓续两岸黄埔情怀
“天下黄埔一家亲”,是这两天里被提到次数最多的话。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黄埔情谊深深扎根在海峡两岸,从一颗小小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任凭海风吹拂,它的树干仍然挺拔坚定,它的根系始终紧密相连,从不曾分离丝毫。
岛内学者提出台籍黄埔学生林正亨在广西等地参加抗战的事迹,不仅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民族大义,更成为两岸黄埔后人共同敬仰的价值坐标。正如林正亨烈士绝笔书所言:“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这种赤子之心,正是“天下黄埔一家亲”的生命力所在。
“我的曾外祖父曾经对我母亲说,黄埔精神‘爱国、革命’在和平时期如何体现,‘爱国’就要为国家奋斗,‘革命’就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过好每一天。”作者代表王锁在讨论时,这样复述他的曾外祖父曹心田的话。
曹心田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回到山东宁阳老家后,一直在小学教师岗位上默默工作,积极负责地讲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次板书,多次受到奖励表彰,这正是一位山东黄埔老人家国情怀的最好表现。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立认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联系两岸同胞、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不仅具有着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永恒意义,更能激励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通过此次研讨交流活动,大家一致表示,要在新时代赓续“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擦亮黄埔金字招牌,牢记“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以抗战史和黄埔史作为两岸间的历史连接,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努力为反对“台独”分裂、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