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聚力深耕,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高地

  □ 本报记者 战翠萍 本报通讯员 李冬辰

  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渤海经济圈,西通中原经济区,位于济南市济阳区的济北经济开发区,是省会济南“北起”战略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板块。

  自1995年成立以来,济北经济开发区经历了30年的改革创新、开放发展,跻身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梯队”,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中国改革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投资发展环境十佳园区等荣誉称号,并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

  在济南融入海峡两岸发展,拥抱“动能转换”的新态势下,济北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增长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勇于创新精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奋力谱写着高质量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新篇章。

  政策赋能,构建协同开放新格局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黄河北地区已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拥有60余公里黄河岸线的济阳区更是迎来了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济北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开放姿态拥抱机遇,以协同思维拓展发展空间。

  伴随着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落地济南、建在济阳,作为合作区的核心承载地,济北经济开发区迎来了跨越式的开放发展。2024年2月,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强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同年8月,济南市政府配套出台《关于支持合作区建设的若干措施》。合作区被纳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的联动发展区,为黄河以北的广袤空间“起飞”增添了新引擎。乘着政策东风,济北经济开发区创新“开发区、合作区一体化招商管理”模式,精准编制招商图谱,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聚焦优势产业,狠抓招商引资,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台资及关联项目超300个,台资企业投资额超过27亿美元。

  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济北经济开发区瞄准起步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做好延链、补链文章,新引进延锋、延鑫、拓普等20个比亚迪配套企业,比亚迪整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落户选址, 出“起步区建链、济阳区延链”的产业融合路径。此外,济北·连城智造小镇、济北生命科技产业园、达沃智慧产业园、锐基电力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也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共同构建起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开放格局。

  如今,济北经济开发区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拥有“四上”企业28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5家,连续两年在省级开发区考核中斩获“一等”等次。2024年,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7778.25万美元、增长12.06%,进出口总额完成55.2亿元、增长8.73%。

  产业聚力,锻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旺旺、统一、康师傅、上好佳、迈大……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知名食品品牌,都来自“济阳制造”。近日,记者走进台资企业旺旺集团山东总厂,生产车间内,多条乳制品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派繁忙。集团展厅的墙上,一幅集团在大陆投资分布图格外醒目——地图上标注山东总厂的旺仔图标尺寸最大,意味着旺旺集团山东总厂投资规模最大、产值最高、效益最好、缴税最多。走进侨资企业山东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车间外的仓储区里,一箱箱封装完毕的“上好佳”虾条、薯片整齐码放,正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目前,这家企业已建成11条现代化生产线,2024年实现产值3.47亿元,缴纳税收3443 万元,在休闲食品领域持续稳健发力。

  食品饮料产业是济北经济开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依托食品产业城和台湾工业园,开发区引进培育了百余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目前,食品饮料产业已达到百亿级产值,占济南市同行业的1/3,占济阳工业产值的50%以上,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省级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

  走进一家深耕新材料领域的台资企业展厅,陈列的各类产品精致细腻,从日常用品到高端产品,每一件都彰显着工艺与创新的融合,令人驻足赞叹。作为较早扎根当地的台资企业,它在所属新材料领域拥有国内唯一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企业坚持自主研发,推出的系列成果成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推动绿色产业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也为全球新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

  产业聚集壮大产业规模,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蝶变。近年来,济北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食品与生物制造、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新建项目154个,阿斯泰克、博麒麟等33个项目实现建成即投产,省市重点项目去年投资完成率达182.8%,工业技改投资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速。目前,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8家,其中旺旺、大自然年产值突破3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省市级研发平台累计达到68家,专精特新、瞪羚等高质量中小企业230余家,逐步形成“龙头型企业顶天立地、成长型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营商筑基,深化跨海联动新机遇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30年来,济北经济开发区坚持当好“经济发展服务生”,竭尽全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最完善的保障、最周到的服务、最优厚的政策,对台经贸合作始终保持“台商零投诉”纪录,已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台资集聚区、服务台商样板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

  2002年,旺旺集团落户济阳,试生产时发现当地水质硬度比较高,导致生产出的乳产品偏咸。为了支持企业生产,在水质处理设备到位前,济阳当地连续多月每天跨越30多公里,为旺旺送百吨水。正是有感于济阳人的诚意,旺旺集团山东总厂落户济阳后,连续20次追加投资,成为旺旺集团在大陆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综合性生产基地。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须臾不可或缺。济阳人的诚意,还体现在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助企纾困等行动上。济北经济开发区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包挂机制,创新审批“绿色通道”、“一站式”金融、共享用工模式,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去年,大自然二期、济北电建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汉方、欧锐等16个项目建成即投产。与此同时,济北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泉惠企”企业服务站、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税企直通车等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专员”作用,深入开展送政策上门宣讲服务活动,累计完成审批及帮代办事项7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交通、用工、用水、用电等问题诉求70余个。

  作为国家级对台经贸合作新平台,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既服务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又服务于重大国家战略,促成“三区”优势互补,跨海联动发展,为济南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和新机遇。站在再次腾飞的起点,济北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软环境”支撑发展“硬实力”,提振信心、激发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充沛的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乡音
    第04版:专题
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聚力深耕,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