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振华 张好
当清风拂过泰山黄河,那树影婆娑、涛声阵阵的背后,是英雄不屈战斗的岁月,也是忠魂从未远去的证明。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进程中,齐鲁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智勇双全、浴血奋战,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魂,如一颗颗闪耀齐鲁的星斗,汇成值得后辈永远铭记、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璀璨银河。
【张自忠】 抗战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出生于山东临清的张自忠是抗战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周恩来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1914年,张自忠投笔从戎,先后参加过多次著名战役。1931年,张自忠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1933年,他参加长城抗战,任喜峰口第29军前线总指挥,打退了日寇,守住了阵地。
全面抗战开始后,张自忠先后任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等职。1938年3月,日军进犯山东台儿庄,张自忠率第59军急行军增援台儿庄作战,为战斗胜利赢得了时间。
1940年5月,日军发起枣宜会战。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的张自忠毅然决定东渡襄河,重创日寇。血战数日,他和剩余兵力1500余人被日军5000余人包围。5月16日,张自忠力战不退,最后身中数弹,又被敌军猛刺,壮烈牺牲。
张自忠以身殉国后,其灵柩被护送运往重庆雨台山安葬。之后,冯玉祥将军把雨台山更名为“梅花山”,并在山上种满梅花,以此纪念张自忠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孙立民】 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游击队员
孙立民1914年6月出生于山东冠县唐寺村一个农民家庭,全面抗战开始后,孙立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与日俱增。1939年8月,25岁的孙立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冠北游击大队。1940年3月,冠北游击大队和原冠县游击二营合编为冠县游击营,孙立民任一连连长。7月,孙立民任游击营营长。同月,孙立民奉上级命令,带游击营升编到鲁西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团,他任该团一营营长。1941年6月,军分区派孙立民回到冠县,任独立营营长。
1942年9月,孙立民在白塔集与日伪军作战时被机枪击中并被俘。被带到日军宪兵队后,日军派原独立营的连长、后投靠日军的伪中队长申学魁前来劝降,被孙立民一口回绝。后来,敌人将其押赴临清日军大队司令部。敌人软硬兼施,毒刑用尽,还企图以为其治疗枪伤为由诱其投降。这时,孙立民突然夺过手术刀,猛地割下自己半截下肢,向着日军砸去。敌人劝降的希望破灭了,最后残忍地将他杀害。
【洪振海】 飞登火车勇斗敌人的传奇队长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坚毅、果敢的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是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大队长洪振海。
洪振海是山东滕州人,他自幼便和铁路、火车打交道,也因此练就了飞登火车的本领,人称“飞毛腿”。七七事变后,洪振海积极投身抗日活动。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洪振海参加了峄县人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11月,洪振海发动路矿工人建立了一支数十人的抗日武装——枣庄铁道队,他任队长。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岁月里不断发展壮大,并在1940年发展为上百人的抗日游击队。1940年8月,活动在临城南北津浦铁路线上的两支铁道队和枣庄铁道队合编,成立了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任大队长。
在洪振海等人的领导下,鲁南铁道大队在敌人严密控制的铁路干线、枣庄矿区和微山湖区,依靠路矿工人和湖区群众的掩护与帮助,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扒铁轨、炸桥梁,撞火车、截物资,杀敌人、惩汉奸,在铁道线附近“神出鬼没”地打击、歼灭小股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1941年12月,在发生在黄埠庄的一场激战中,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洪振海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任常伦】 英勇善战守卫胶东的战斗英雄
在山东栖霞东部的英灵山顶上,昂然屹立着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塔的西侧,是一尊八路军战士铜像,他持枪伫立,雄视前方,守卫着美丽的胶东半岛。他就是著名的战斗英雄任常伦。
1921年,任常伦出生于山东黄县东南部山区的孙胡庄(今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1940年,19岁的任常伦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战中,任常伦表现十分突出:在攻打小栾家据点的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救出了战友史德明;在福山县猴子沟伏击战中,他第一个跃上敌人的汽车,与敌人拼刺刀,在腿部两处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了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获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此次大会刚结束,日伪军开始对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任常伦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回部队并坚持要求上前线打仗。海阳长沙堡战斗打响,任常伦所在排占领了一处制高点。敌人连续发起两次冲锋,均被任常伦和战友击退。为了挽回败局,敌人占领了制高点左侧的一个小高地,又被任常伦带领所在排九班夺下。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开始疯狂反扑,九班战士斗志高昂,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是,在敌人对小高地进行又一次反扑时,任常伦不幸中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马本斋】 百战百胜威震齐鲁的抗战楷模
在烽火连天的华北抗日战场上,有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以回族同胞为主体的抗日劲旅驰骋于冀中平原,屡建奇功,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司令员就是马本斋。
马本斋,原名马守清,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全面抗战开始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抗敌。1938年,马本斋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1939年,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回民支队迅速成长为一支精锐野战部队。
1942年,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鲁西北,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作为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打据点,斗汉奸,广泛开展借粮斗争,担负起了保卫、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
由于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外地,日伪军趁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作战英勇灵活,对日伪军进行各个击破。在山东冠县,日伪军多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挖封锁沟、修炮楼、安据点,实行“分割”“囚笼”政策。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和军分区基干团,先后攻打了田寨、赵固、二十里铺等据点,又组织群众把长达20余千米的封锁沟全部填平,使南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
1944年2月,马本斋突发急性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终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