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好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今年4月,14岁的柬埔寨王室成员诺罗敦·珍娜公主在“中柬同心 大道同行”中国柬埔寨人文交流活动上,用流利的中文深情演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旋律悠扬、满溢山东风情的民歌,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年代,沂蒙革命老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用热血和奉献书写“军民鱼水情”的佳话,用无私和不屈挺起民族的脊梁,塑造出光辉璀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奋勇向前的沂蒙精神。
【一座村庄】 渊子崖村民与日伪军血战到底
“五子炮,雷炸响,土猎枪,冰雹降……亲兄弟,打恶虎,父子兵,灭疯狂。”这是爱国主义情景组歌《沂蒙红崖》的歌词。该组歌用音乐表现了一场悲壮的乡村自卫战——渊子崖保卫战。
1941年冬发生在沂蒙山区沐水县(今临沂市莒南县)渊子崖村的渊子崖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次激烈的浴血保卫战。在年仅19岁的村长带领下,英勇的村民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等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牺牲147人,歼敌121名。渊子崖村民众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事迹载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渊子崖村被当时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
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一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村因此成为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
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同年,在中共板泉区区长冯干三的帮助下,渊子崖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刚满18岁的林凡义被推选为村长。后来,村里又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随着抗日救国工作开展,这个小村庄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沭河西岸的日伪军处心积虑要摧毁该村抗日组织。
1941年12月19日,156名伪军包围渊子崖村,被该村抗日自卫队打跑。20日上午,1000余名日伪军扑向渊子崖村,村里的抗日组织和百姓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支撑到下午,日伪军才冲进围子。在极为不利的情势下,村民们用镢头、铁锨、菜刀、锄头等原始武器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有的夫妻在院子里同日军拼杀,有的父子合力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与敌人厮打在一起……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渊子崖村,敌人被迫撤退。
渊子崖保卫战的事迹很快传扬开来,大大振奋了山东人民的精气神。1944年,沐水县政府在该村北小岭上用紫红色巨石建起一座纪念塔,塔的正面简述了渊子崖保卫战的经过,塔的背面雕刻着烈士英名,塔的一侧为当时县参议会的题词:“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一个群体】 “沂蒙红嫂”书写中国女性的伟大
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抗战故事,也用勇气和不屈,诠释出中国女性的坚韧与伟大。她们,就是以明德英、王换于等为代表的“沂蒙红嫂”。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冲出敌人包围圈,艰难地穿过树林,正巧遇到当地村民明德英。明德英见状,便急忙将浑身是血的小战士掩藏起来。不一会儿,两名日本兵便追了过来。日本兵发现明德英是聋哑人,就用手比划着小战士的身高和打扮,不停追问下落。明德英毫不畏惧、沉着应对,将日本兵引向村外西山。见他们越走越远,明德英才发现,小战士由于失血过多,已陷入昏迷。情况紧急,来不及生火烧水,尚在哺乳期的明德英便慨然解开衣襟,将一滴滴乳汁滴进小战士嘴中。小战士得救后,明德英与丈夫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炖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半个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沂蒙红嫂”中还有一位王换于,被后辈尊称为“沂蒙母亲”。1938年,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东辛庄村“妇救会”会长。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红色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人都曾在她家工作生活过。那时,日军常来“扫荡”,徐向前便委托王换于在她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从1939年秋到1942年,战时托儿所的42个孩子在王换于及家人的照顾下健康成长。
还有一位“沂蒙红嫂”名叫祖秀莲,1941年冬,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11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人击中数弹倒地。敌人离开后,祖秀莲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郭伍士,立即将他扶回家中抢救。为了防止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便在附近挖山洞,将郭伍士转移到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持续高烧,祖秀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来中草药给他治病。在祖秀莲的精心救治下,郭伍士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到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
【一首民歌】 《沂蒙山小调》唱出齐鲁儿女爱国之声
在沂蒙山腹地,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这里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
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对此,日军进行疯狂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则利用当地反动组织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甚至利用封建迷信阻挠群众参军参战。
对此,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对黄沙会会首和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均未奏效,迫不得已,只能以武力解决。为了配合这一行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一方面到前线展开政治攻势,另一方面深入到黄沙会所在的沙沟峪、马头崖一带,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
同时,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罪行,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团长袁成隆指示,在沂蒙山区搜集创作素材。他们经过精心构思,在白石屋村的一间民房里,创作出歌曲《反对黄沙会》,这便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这首民歌的歌词共8段,内容主要是描绘沂蒙山的自然风光,激励人们向往未来;曲调旋律优美舒缓,动听悦耳,一经传出,很快便传遍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并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作用。
1940年8月,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黄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2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的段落改为抗日内容,并更名为《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组歌在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进行了演出,《沂蒙小调》由阮若珊独唱,受到广泛好评。自此,《沂蒙小调》迅速流传,甚至日军占领区的部分青年学生也暗地里学唱。
由于那时物质条件十分有限,《沂蒙小调》未正式出版,但这支凝聚着沂蒙人民对祖国、家乡无限热爱的民歌,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因演出工作需要,在前2段歌词后面进行了续写,并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歌曲经重新记谱续词后,与沂蒙山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今,《沂蒙山小调》早已响彻华夏大地,并成为山东人民对抗战岁月的记忆载体,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