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好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院内有一块石碑,上面铭刻着五个大字——派兵去山东。这五个字的背后,是一首铁军入鲁、气壮山河的战斗诗篇,更是一段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沿着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运动路线,从巍巍蒙山顶,到滚滚沂河边,踏寻共和国将帅留下的闪光足迹,感悟那段艰难而荣光的岁月。
铁军入鲁 解救百姓于水火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占据了山东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但广大农村地区仍为真空地带,日、伪、顽、匪各霸一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切盼望八路军入鲁。
早在1938年初,毛泽东就考虑派部队去山东。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提出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并认为一个团是不够的,说还要多派去一些。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并亲笔写信给山西八路军总部。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彭德怀指出:“陈、罗率师部及陈旅主力全部去山东、淮北为宜。”12月,朱德、彭德怀按照电报精神向陈光、罗荣桓下达了命令,要求已到达晋东南附近的第六八五团以苏鲁支队名义先行入鲁。为了在挺进山东时避免国民党当局的干扰和阻挠,一一五师挺进山东部队改名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被山东乡亲称为“及时雨”,“老八路来了”的喜讯传遍齐鲁大地。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正月里来正月正,东进支队到山东。罗荣桓陈光领兵马,杨勇将军是先行。”1938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地址设在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在王庄村成立。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进驻山东,王庄村成为山东抗战的军事指挥中心,有关机关分布在周围村庄,沂蒙山区逐步成为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
如今的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存有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建设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现存馆藏文物1200余件,展示珍贵图片10000余张,生动再现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运动路线、进行的著名战斗及山东省政府诞生的光辉历程。
浴血奋战 力挫敌人显军威
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对山东纵队的正规化建设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长时间钳制了日本第十二军数个精锐师团和旅团,共歼灭日、伪军50余万人。
1939年3月1日,由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师部和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组成的东进支队到达鲁西郓城地区。3日晚,第六八六团冒雨袭入后樊坝,全歼伪军1个连。之后,部队迅速包围了前樊坝,炸毁南围砦和2个碉堡,突入村内。此次樊坝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歼伪军500余人,俘伪军团长刘玉胜,缴获轻重机枪13挺、长短枪300余支。
1939年5月,日军纠集济南、泰安、兖州、东阿、汶上等10余市县的日伪军5000余人,分兵9路进行“扫荡”,妄图围歼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5月11日凌晨,敌人将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第六八六团、津浦支队、鲁西党政机关共3000余人包围在肥城陆房村一带方圆10公里的狭小地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陈光命令部队迅速抢占陆房村周围制高点,凭险据守;第六八六团第一、第二营依托肥猪山、牙山一线顽强抗击,连续击退敌军进攻。师部特务营、津浦支队也打得十分顽强。11日夜,趁敌军收缩兵力之机,各部队和机关沿牙山庄、刘皮庄之间小路胜利突围。此次战斗,毙伤日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毁敌大炮3门,粉碎了日军歼灭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和鲁西党政机关的企图,这也使蒋介石在事实上承认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
1939年8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营、骑兵连、独立旅第一团第三营等部,在罗荣桓、陈光的指挥下,将日军第三十二师团步兵、炮兵各一部和伪军共400余人全歼,毙敌少佐大队长以下300余人,俘日军13人,缴获炮3门、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50余支、战马50匹,创造了八路军部队在敌我兵力相当,而装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全歼日军1个大队的模范战例,大大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和勇气。
军民并肩 粉碎“扫荡”美名扬
另一方面,八路军第一纵队于1939年8月1日正式成立,徐向前和朱瑞分别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山东纵队各部队在鲁中、鲁东南、胶东等地大力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了根据地。
1939年6月至7月,2万余日军在临沂北部,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及多路逐段展开与逐段合击的形式,对鲁中山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7月中旬,日军占领莒县、沂水、蒙阴及东里店、鲁村等重要城镇,继而向沂蒙腹地反复进行分区“扫荡”,并安设大量据点,割断了鲁中与鲁东南、鲁南的联系。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山东纵队各部开展了近2个月的反“扫荡”游击战,打击敌人2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
1939年10月,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副司令员钱钧指挥下,在临朐县西南的五井反击来犯的日伪军,毙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俘日军1人、伪军4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这场五井战斗,也被称为山东抗战2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1940年9月18日,日伪军出动1万余人,向鲁中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伪军野蛮摧残根据地,对莱芜进行烧杀抢掠,该地区蒙受重大损失。淄博张店到博山铁路以西地区也遭到敌人残酷“扫荡”,战争形势急剧恶化。对此,鲁中军民团结一心,陈士榘率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支队,在蒙山东南与1000余名日军展开了激战。在根据地军民的打击下,敌人的“扫荡”计划终于被粉碎。
山东纵队在广泛开展游击战的同时,还多次进行整训,截至1940年秋,山东纵队辖有4个旅、4个支队和2个直属特务团,共5.4万余人。山东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也发展了起来,山东抗日根据地武装自卫团已达10万余人。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位于沂南县岸堤镇,1977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这是一所在齐鲁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抗大”式干部学校,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都曾在此指导革命工作、组织开展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曾为学校题词“为抗日战争培养骨干力量,对革命作出了贡献”。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历史载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沂蒙抗日战争史》等史志书籍,入展中共山东省委党史陈列馆、沂蒙精神展等大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