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侯晓民 马柯欣 通讯员 王超 赵晨
7月9日下午,2025文化中国·尼山世界华侨华人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姚植传出席论坛,山东省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张淑敏主持论坛开幕式。
作为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重要平行论坛,本届华侨华人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50名侨商侨领、专家学者,在“华侨华人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使命”这一关键议题引领下,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现代化发展,深入探讨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守护根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海外华侨华人无论身居何方,始终深深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以血脉中的文化认同为纽带,通过多元路径传承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生生不息,持续绽放独特魅力。
“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创办中文学校、组织宗亲会、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方式,构成了华侨华人固本培元、维系文化认同和代际传承的重要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霞介绍,“春节文化的全球传播就体现了华侨华人的重要贡献。如今,伦敦唐人街的春节庆典已发展为融合舞龙舞狮、传统戏曲与现代街舞的多元文化嘉年华,吸引数百万民众参与;悉尼农历新年庆典将灯光艺术与生肖文化巧妙结合,成为南半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事。”
“文化认同是一种主动选择”,新西兰华星艺术团荣誉团长兼艺术总监、新西兰华夏多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李芬谈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用英文生活却坚持说母语,尊重多元价值更深知中华文化根魂。这种认同不是排他的血缘归属,而是包容的价值选择与情感归依。”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华侨华人凝聚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石。这种认同如粘合剂,增强海外社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又如桥梁,促进与当地社会和谐共生,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包容。”马来西亚山东总商会执行会长李大志表示。
如何让下一代坚守和传承文化根脉,是当前华侨华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李大志坦言,“新一代在多元文化中成长,对中华文化接触有限,部分居住国的文化政策与社会环境也形成制约。”
“文化认同不是靠说教,而是在体验中沉淀的情感共鸣。很多孩子出生在海外,并不天然知道‘我是谁’。为此,华星艺术团专门开设了中英双语课程、青少年合唱团、节庆体验、国风舞蹈等项目,让华侨华人的下一代用自己的方式看见、听懂并参与进来。”李芬介绍。
文明互鉴
为多元文化搭建沟通桥梁
“华侨华人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双重使命。他们既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又主动参与了跨文明的对话,丰富了现代化的表现形态,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多元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霞认为,华侨华人是跨文化交流融合的天然使者,比如法国知名华裔画家赵无极,把中国的甲骨文等文字符号、水墨画的气韵融入西方油画中创作,既填补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光影欠缺,又使油彩与水墨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融贯中西艺术及现代文化,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在韩国,华侨华人社群的实践尤为亮眼。“作为连接中韩的桥梁,华侨华人通过开设中国语学院、中华餐馆、传播中国文化等,让韩国民众深入了解中国。”首尔中国侨民协会会长、韩中新闻记者协会会长、韩国新华报社社长曹明权介绍,在中韩建交33年历程中,华侨华人举办的孔子学堂、祭拜孔圣人活动、孟子文明读书会等,成为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在异国扎根之际,也将中华文化播撒四方,以多元方式促进中外文明交流。”李大志介绍了华侨华人促进文明互鉴的多元实践:教育上,东南亚的华文学校如文化摇篮,既传授汉语,又通过节庆庆典让当地民众领略中国文化;商业领域,华人餐厅以美食为媒,搭配古雅装饰与民乐,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国际舞台上,卢浮宫的中国书画展、伦敦的传统戏曲表演,持续增进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古代商路,更是文明对话的见证。”俄中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海外理事乔祥鹏说,俄中文化交流协会在俄罗斯举办多年的文化交流活动深受欢迎。“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展示中国文化,更是搭建一个中俄双向交流的平台。”
“文明互鉴需要找到能引发共振的文化频率,在差异中提炼审美共通与精神共鸣。”日本书法家协会会长、在日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熊峰表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并非单方面输出,而是向世界提供一种“尊重差异、追求和谐”的参考,“华侨华人的独特价值,正在于以民间的、柔性的、持久的方式,润物无声地推动这份共情与共识的建立”。
创新表达
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近年来,华侨华人以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生命力,他们将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让水墨意境邂逅数字艺术,用VR技术重现端午龙舟盛景,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破文化呈现时空界限,使中华文化元素跨越山海,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养分。
“侨界青年在海外出生或成长,有着双重文化身份认同,在文化传播中有着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伟光表示,青年群体富有主见、乐于表达,在“去中心化”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中,已成为最具传播力的社会群体。他举例说,泰国侨青陈映玲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泰国V姐”有60万粉丝,她坚持以“无剧本演出”真情讲述潮侨故事,“拜老爷”的香灰落在镜头上、侨乡家宴的鱼丸滚落桌面,这些“不完美”的瞬间,让海外乡亲留言“好亲切”。
“华侨华人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文化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延续和发展。”陈霞介绍,插画师倪传婧通过短视频解读中国神话,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粉丝;阿根廷华裔美食博主夏波波,通过幽默短剧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让外国观众轻松理解中国习俗。她认为,华侨华人的文化使命和意义,正在于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特产”,更是“人类的选项”,为构建具有包容性质的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需要创新表达才能走向未来。”李芬分享道:“我们的艺术团与奥克兰艺术家共同打造了原创作品《阿瓦河和黄河》。阿瓦河是新西兰本地的一条河流,黄河代表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在作品中融合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毛利旋律,用红艳的绸缎象征黄河的母性与牵挂,还把传统歌舞、沙画与本土艺术形式相结合,实现了音乐、影像和舞台表现文化的交汇。”
这样一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多元文化作品,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这些新形式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传统在当代表达中的重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主流社会活动都主动邀请我们参加,华星艺术团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一步步地从文化的‘观望者’成为真正的‘文化共建者’。”李芬自豪地说。
从尼山圣境的文化沉思到五洲大地的创新实践,华侨华人始终以坚守文化根脉的定力和融汇多元文化的胸襟,生动诠释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智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征程中,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又是世界文明互鉴的践行者,他们正以独特的“侨”梁作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以创新的实践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这份兼具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侨”力量,不仅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能,谱写着世界文明交融互鉴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