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侯晓民 通讯员 岳吉瑞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滨州职业学院锚定“服务、融入、引领”办学理念,扎根滨州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沃土,历经69年砥砺前行,实现从国家骨干校、优质校到“双高”校的跨越式进阶。2024年,学院强势突围、再攀高峰,顺利通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省级考察公示,以软科中国综合类高职院校第11位的佳绩,一举揽获四大“卓越校”榜单大满贯。依托“三三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体系,学院与国家战略同频、与城市发展共振、与产业升级互促,精准对接区域需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交了一份亮眼答卷。
“三即”机制:扎根区域办学,融入服务品质滨州建设
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滨州职业学院创新实施“三即”机制,持续增强产业支撑力,为实业之城高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入学即入岗”,把人才留在市域内。学院深化校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构建“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与企业联合成立4个现场工程师学院、5个产业学院,开设93个“冠名班”,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均超95%,本地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有力推动滨州市实现“人才净流入”结构性突破,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坚持“毕业即就业”,把校园办在企业里。与滨州中裕食品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店长精英班”培养模式,精准输送门店营销人才。引入航空铝材生产等真实项目,构建“岗位-任务-项目-情境”教学闭环,区域重点产业85%的新增高技能人才来自该校。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工匠学院——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学院,邀请潍柴动力首席技师王树军等行业专家授课,让学生直通技术前沿。
坚持“产业即专业”,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深度对接滨州“527N”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等十大专业群,建成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14个国家骨干专业,绘制11个产教对接谱系图,专业匹配度达100%。建立“教随产动”机制,新增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10个新兴专业,拓展智能控制等千亿级产业方向,推进专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牵头组建8个联合体,建成6个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一学院一园区”“一专业一名企”协同格局,实现资源高效共享。
“三服务”模式:聚焦产业创新,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打造“园区+种质技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共同富裕。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面向农业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领域发起“攻坚战役”。棉花育种专家纪家华团队如执着的“追光者”,在扎根南繁育种一线30年,在盐碱滩涂与试验田里日夜耕耘,成功选育出滨棉1号、滨职棉1号等5个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种质的高产、优质的棉花良种,让黄河三角洲的棉农们底气十足,真正实现“棉花种子攥在自己手中”。
针对盐碱地小麦种植难题,王继滨团队化身“麦田卫士”,在盐碱地里摸爬滚打,筛选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系),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这套技术累计推广60余万亩,让“渤海粮仓”焕发勃勃生机,金色麦浪中藏满丰收的喜悦。冯会团队深耕芒草适应机理与应用研究,从浩瀚植物中筛选出适配黄土高原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芒草品种,以簇簇新绿为城市生态建设“梳妆扮靓”。
打造“专业群+关键技术”服务模式,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学院以十大专业群为“硬核引擎”,26个省级及以上科创平台为“智慧大脑”,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超7000万元。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与企业开展“机电设备数字化设计与虚拟调试”技术研发工作,共同开发“绳网封边全自动生产线”等项目,培训高端铝企业员工2万余人次,被誉为世界500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黄埔军校”。绿色化工技术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攻克特征热解产物与重要自由基物种的生成转化工艺,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生物化工专业群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涤纶长丝技术成果惊艳众人,2万平方米环保红地毯从实验室走向天安门观礼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以亮眼姿态见证历史时刻,用科技力量为国家重大庆典增添“绿色底色”。
打造“博士+原创技术”服务模式,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学院以7个博士研究中心为“智慧堡垒”,82人高层次博士服务团队为“科研尖兵”,针对企业生产难题发起技术攻关,每年为企业带来超千万元经济效益。这支博士军团深耕科研“试验田”,接连播撒创新种子:拿下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重大研发项目,年均攻克40余项技术难题。赵春海博士研发的蔗糖异构酶菌种,助力全球最大赤藓糖醇厂商上市,首发募集资金36.86亿元。盖少磊博士在高强度高寿命活塞智能化加工领域披荆斩棘,其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累计实现2.95亿元销售收入,用硬核技术绘制出产业发展的“黄金曲线”。
“三维”发力:立足提质培优,打造多领域行业品牌标杆
立足培养“关键点”,国家级改革项目示范全国,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打造“滨职样板”。以10项国家级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试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等重点改革,交出亮眼成绩单:建成7门国家在线精品课,16种教材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培育出2个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和2个课程思政团队。近五年,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得219项大奖,成功立项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人才培育实力强劲。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学院勇立潮头,获批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标杆校建设单位。打造的“滨小智”人工智能体,为教学管理注入智能基因;新增智能建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智能+”专业,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在线巡评课系统实现AI智能分析与教学过程实时监控,让教学质量提升有“数”可依。
抓牢职教“主干线”,“鲁彬之”研究智库引领全国,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滨职智慧”。连续11年深耕政策解读,“鲁彬之”团队累计推出200余部图解作品、100余部政策宣传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职教政策,在全国职教领域掀起“鲁彬之图解热”,让政策传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在决策咨询领域,“鲁彬之”同样成绩斐然。参与修订《职业教育法》《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研制两轮部省共建职教高地、职业本科学校及专业设置标准等政策,并被省部级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采纳。学术研究方面,“鲁彬之”智库实力强劲。成功承办全国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组织专家学者围绕15个职教重点领域开展深度研究。连续三年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获得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立项数稳居全省前列,更入选山东教育系统“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在全国叫响了“鲁彬之”职教研究和宣传品牌。
扩大企业“受益面”,海外办学机构建设加速推进,为职业教育国际互动奉献“滨职力量”。加速“走出去”,根据教育部安排,牵头建设中国-几内亚工程技术大学,与中国铝业、中铁资源等共建“班·墨学院”、海外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工坊”等境外办学机构,培训海外中资企业员工3500人次。大力“引进来”,获批中外联合办学项目5个,招收国际留学生近400人,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实施本土化,开发符合国际规范的职业教育标准13个,《中文+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系列教材立项教育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中文大会向全球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