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柯欣 通讯员 王静贤 王彩雯
编者按: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历史悠久、韵味深厚的精品文物,更存续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中外上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有一座位于城市喧嚣中的青岛海右博物馆,由旅居马来西亚的侨商赵敦玲一手建立,记录了他40多年来的中华文化追梦之旅。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所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赵敦玲:民建会员,青岛市侨商总会副会长,青岛海右博物馆馆长,收藏家,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40余年。
“海右”是齐鲁大地的雅称。2019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位于青岛市连云港路26号的青岛海右博物馆正式开馆,数千件珍贵藏品免费向社会开放。海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展馆面积2100平方米、展线260米,是山东省内展馆面积最大的专业陈列古字画博物馆,2024年8月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六年来,“海右”每年举办原创展览5场以上,年均展出300余天、参观量2万余人次。其高雅的收藏品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迅速成为“青岛文化新地标”,更是对外联谊联络、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博物馆邂逅元字宙,千年文物“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赵敦玲被分配到济宁兖州工作,工作的地方离孔庙只有13公里,那时的他就表现出对古玩收藏的浓厚兴趣。“那时候,一进古玩店看到古色古香的字画就挪不动腿了,一幅字画需要存上好几个月工资来买。”赵敦玲说,在收集古字画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学习传统文化,探究这些书画珍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厚价值,最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古玩收藏家。
沙里淘金、集腋成裘,赵敦玲40余年的中华文化追梦之旅,集成了《古今寿屏止观》《孔子故里墨宝遗存》《青岛世纪墨宝荟萃》《状元翰林书法佳作真迹》四个古字画收藏系列。除此之外,还有高古玉、青铜器藏品系列,晚清民国皮影画收藏系列,以及“一带一路”红木家具系列等藏品,所收藏的藏品繁多,见证了千年历史。其中,《青岛世纪墨宝荟萃》系列和《古今寿屏止观》系列分别于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是开馆以来首次展出的个人系列藏品。
除日常展览外,博物馆还举办书画交流、文创衍生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展现青岛的百年历史文化脉络,弘扬古字画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海右博物馆在专注历史文物收藏的同时,还积极拥抱科技浪潮,运用元宇宙NFT技术匠心打造数字文创藏品。2023年,博物馆以馆藏非遗项目——晚清民国皮影为灵感源泉,借助NFT数字技术开展艺术再创作,精心推出别具一格的皮影数字藏品,一经亮相,全部售罄,赢得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博物馆还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藏品的实物化转化,成功开发出涵盖100多个品种的NFT皮影画。通过数字技术精心制作的皮影画,色彩层次丰富多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仅精准细腻地还原了古皮影的经典造型,更巧妙融入现代审美理念,赋予其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独特魅力。NFT皮影画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创新形式,不仅在国内外知名展会上大放异彩、备受瞩目,更跟随省内外多个参访团组跨越万水千山,漂洋过海,先后抵达港澳台地区及大洋彼岸,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眼使者。
搭建文明交流桥梁,中国智慧“亮”起来
2013年,赵敦玲远渡重洋,旅居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开启了他的创业路。身处异国他乡,创业之路无比艰辛,他常常靠着练习毛笔书法慰藉思乡之情。久而久之,周围的华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位“写书法的赵先生”,他由此结识了一群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人朋友,这也给他带来了更多商业上的合作机会。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即使离家万里,也能指引我找到方向。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我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赵敦玲说,在外打拼的40年来,他没有忘记挚爱的收藏事业和百年文化博物馆梦,他从国外收藏购买了数百记珍贵南洋红木家具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珍贵展品。这些宝贵藏品伴随他一同漂洋过海,摆放在海右博物馆的每一个转角,供游客品鉴、休憩。
因藏品精、真、档次高,海右博物馆也成了接待八方客人的“会客厅”。韩国、日本的游客来到海右博物馆,大饱眼福之余,一再邀请赵敦玲带着汉画像石拓片出展交流。一位德国的机械专家听完赵敦玲对青铜器的讲解,了解到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熟练掌握冶金技术,叹为观止。
作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青岛海右博物馆在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拓展对外联谊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海内外侨胞提供零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更谱写了新时代海外华侨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同心筑梦的生动实践。六年来,海右博物馆累计接待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参观者2000余人次。
致力历史遗产传承,文化根脉“续”起来
“建博物馆是我终生的梦想,也是身为一个收藏家的社会责任。”问及建立这座博物馆的初衷,赵敦玲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座可以传承百年的博物馆,赓续中华文化根脉。
在他看来,博物馆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储存历史、储存文化的地方,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最好的方式就是建博物馆。
因此,虽然将博物馆设在中心地段,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维持运营,赵敦玲依然坚持把它建在了青岛CBD中央商务区的核心位置,希冀为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一处心灵休憩所,共同奔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文化修养是人的基石,就像盖大楼一样,地基不稳地动山摇。文化自信,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书画就是传统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博物馆里,时常穿梭着赵敦玲忙碌的身影,他正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着字画里的故事。
“海右”,用“传承”和“发展”架起了联通海内外的文化桥梁,正在幻化出全新魅力。“海右”,也以它精美绝伦的藏品及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静静地展示着齐鲁大地的文脉印记。
未来,海右博物馆计划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探索,把藏品按照主题编撰成书、公开发表,使这些藏品被更多人欣赏,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华侨赵敦玲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的优秀事迹,也将在这所博物馆的见证下,铭刻着深远而悠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