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叶雕:玲珑叶片镌刻世间万象

  □ 本报记者 张好

  “树叶不仅是有生命的,更是有灵性的,其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将山水云霞、花鸟生灵、人间美好赋予其上,浓缩于方寸之间,便让经历风雨自然飘落的叶片有了新的生命,这就是叶雕,一项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艺术。”一谈起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叶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婉莉便打开了“话匣子”。

  都婉莉告诉记者,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叶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就有了以树叶、树皮、兽皮、金属箔、土陶、丝绸、绢帛等为原料的剪纸艺术行迹。汉朝时,关中地区还有民谣传唱:“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而关于叶雕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吕氏春秋·览部》 “剪桐封弟”的故事。至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留有名句:“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而都婉莉的叶雕艺术,则更多来自对家族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母亲剪的窗花、鞋样子,用染色的棉花做成的小动物便是我最早接触的艺术作品。”受母亲影响,都婉莉从小就喜欢剪纸,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都婉莉以落叶代替纸张练习剪纸,颇有天赋的她还创作出了一纸两图案的阴阳剪贴特色剪纸技法。2000年,都婉莉在全国剪纸展上看到了叶雕作品,顿时被勾起了童年的记忆,回家后便兴致满满地尝试制作。从此,她彻底喜欢上了叶雕;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从此,她与叶雕结缘了20余年。

  “叶雕就是利用叶子的形、色、脉络的特点,在叶子上雕刻成画,是一种结合了剪纸、版画、雕刻的艺术形式。”都婉莉说。而寻找合适的叶子,是极为关键的一步。20余年时间里,都婉莉像着迷一样,遇到刮风下雨天,她就往外跑,就为捡到合适的树叶制作叶雕。去外地旅行,她的注意力也都在树叶上,有时候漂亮的树叶还没落下来,就只能“望叶兴叹”。

  多年与叶子“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婉莉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山上的树叶水分少,秋天的落叶最好用,冬天可以用石楠叶练手,杨树叶易采集,法国梧桐树的叶子在冰箱里可以“保鲜”一个多月……更重要的是,她还在实践操作中对叶雕技艺进行了创新,“最开始,我创作的叶雕作品都是单色树叶,绿色、红色或是黄色,我称其为‘单色叶雕’。后来我发现,叶子由于光照时间不同或是在出现病态的情况下,会在同一片树叶上呈现不同的颜色,比如红、黄、黑等,这种颜色,用调色盘是调不出来的,于是便利用变色的叶子创作,就有了‘变色叶雕’。再后来,我将拼色剪纸技法运用到叶雕中,创作出了‘拼色叶雕’。变色或是拼色的叶雕,更容易出精品。”在都婉莉的作品集里,每一片叶子都有独到之处:一片法国梧桐树的叶子上雕刻着猴子吃桃,而叶面本身的红斑就是猴子手中的桃;在名为熊猫与竹的黄栌叶雕作品中,叶脉巧妙地“化身”竹子;一片黄绿色渐变的丁香叶,成就了一只彩色的凤凰……“叶雕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将大自然的美与民间艺术充分结合、彼此成全。就算是一片黑色的叶子,也可以用它雕出一只燕子。”都婉莉说。

  “另外,我创作的叶雕必须保留完整的叶脉,因为我觉得叶脉就像是树叶的骨骼和血管,保留了叶脉,就留住了作品的生命力,也使整体构图更具叶雕特色和艺术感。”

  都婉莉的叶雕,叶脉的纹理与雕刻的线条相互交织,蕴含着她镂空作画的细腻笔触,也糅合了山东剪纸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既自然又精致的视觉效果。近年来,都婉莉的叶雕艺术被更多人所了解,韩国MBC电视台和省市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其叶雕作品参与多国艺术巡展,并被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收藏。“我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已经做不了太多的叶雕。”都婉莉感叹道,目前,她在多个学校教授叶雕课程,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和制作叶雕,特别是有潜力、有能力的年轻人,把叶雕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侨报 版权所有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斜屋村 见阴铀
济南叶雕:玲珑叶片镌刻世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