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
流传于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胡营村的渔鼓戏,源于清雍正元年,集渔鼓、地方民间音乐、歌舞、渔民号子、武术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精华,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和创作,逐渐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渔鼓用竹筒制作,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艺人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滚”“抹”“弹”等。渔鼓戏用渔鼓伴奏,历代相沿,成为古代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
渔鼓戏这种艺术形式并非沾化独有,在山东,济宁、菏泽、临沂、烟台、威海等地也常有艺人演唱。但渔鼓戏流行于沾化时,艺人们却将这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变为能在舞台上表演的、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新的戏曲种类。
在表演上,沾化渔鼓戏以民间舞蹈、武术为基础,吸收其他剧种之优长,形成了独有的“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渔鼓戏的脸谱也与其他剧种不同,比如《高老庄》中的高员外、《唐王游阴》中的秦琼,这两个人物在其他剧种中均扮老生,而在渔鼓戏中,高员外扮小花脸,秦琼则勾红脸。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在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的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烘托,并将武术融进戏剧动作之中。
据胡营村的渔鼓戏老艺人介绍,沾化渔鼓戏创立之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每逢九月香火会,戏班便搭台唱戏。三月三陈家庙庙会,戏班也会前往助兴。冬闲时,艺人们则聚集在戏房切磋技艺、排演新戏,春节期间登台演出,一直演到出了正月,所以,至今沾化地区还流传着“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的说法。
进入新世纪,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挖掘优秀文化遗产,沾化渔鼓戏迎来了较大发展。2006年3月,沾化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深入胡营村,整理出多个剧目,并发现了当年演出时的部分服装、道具和乐器。在此基础上,沾化文化部门对民间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就渔鼓戏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进一步挖掘整理、如何保护等问题,吸收了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同时,决定成立沾化渔鼓戏剧团,先后拨付资金160余万元,挖掘整理渔鼓戏的资料、曲谱、文字,制作部分音像资料,同时帮助剧团更新音响、乐器设备,添置服装、道具,建设高标准排练厅,为渔鼓戏剧团的演出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沾化渔鼓戏剧团对传统渔鼓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排演了一批新剧目,其中,郑板桥系列剧《追龙缸》《打板桥》《审衙役》与新编现代剧《墙角》,获全国小戏最高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