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柯欣 通讯员 张中骞
4月7日至9日,由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山东中华文化学院主办,淄博市社会主义学院承办的“全球青年多维对话·齐鲁青未了——走进齐风淄博”活动在山东淄博顺利举行。从北京到淄博,30名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们跨越500公里,怀着满腔热情漫步于齐鲁大地,在游学与实践中感受齐风鲁韵的独特魅力。
“没想到齐国历史竟然如此鲜活”
活动的第一项行程是举办“齐文化的前世今生”讲座。通过讲座,同学们了解了以姜子牙受封齐地建国为始的齐文化,在长达八百年的演进历程中,逐步构筑起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表示收获颇多,来自俄罗斯的大四留学生李文分享道:“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齐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价值意义。齐文化变革进取、开放包容、多元共生、务实求真的特色,现在已经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内核。”
第二天,大家来到曾是齐国都城的临淄参观齐文化博物馆,感受文物陈列的厚重底蕴和真实魅力。在姜太公乘坐的马车塑像前,来自波兰的留学生傿静安感叹:“在前段时间的《封神》系列电影中,我非常喜欢姜子牙这个角色,没想到在历史中的他原来是这样的形象。”参观完博物馆后,留学生们来到古代蹴鞠运动的球场,现场体验古人是如何“踢足球”的。“这和我原来知道的足球很不一样,看上去难度很大,但也很好玩。”加纳留学生王富健说。
游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在朋友圈写下感悟:“齐文化所蕴含的开放胸襟、包容气度、务实精神和进取品格,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如果你问我何为泱泱齐风?淄博这片土地将会给你答案!”“三年前大四的《中国历史》课本里,那些关于齐国的文字、青铜器和稷下学宫的记载,今天在齐文化博物馆突然‘活’了过来!听讲解员细说‘一鸣惊人’的齐桓公、见证战国铜壶上的征战纹路……课本上的铅字变成眼前的光影,历史从未如此鲜活!”
在琉璃博物馆,留学生们戴上护目镜,亲自上手体验琉璃的烧制。看着刚才博物馆里的精致琉璃在自己手中慢慢成型,大家发出惊呼:“真是太漂亮了!”柬埔寨留学生杨金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叶子挂件,她说:“叶子的形状与我的名字很有缘,我一定会好好保存这件作品。以后不管是身处家乡还是中国其他城市,这块亲手烧制的琉璃都会让我记住在山东淄博的难忘旅程。”
什么是最好的课堂?答案是实地观摩和亲身实践。对于留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或许过于抽象,而通过亲身体验所感受到的东西,会形成长久的记忆并留在心里。为期三天的淄博之旅虽然短暂,但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体验让留学生们真实触摸到了齐鲁大地上悠久的历史,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的勃勃生机,对如何更好理解中国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没想到淄博国际化程度这么高”
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们倾听了齐文化讲座,游览齐文化博物馆、周村古商城,沉浸式体验蹴鞠文化和琉璃艺术,还前往八大局、海岱楼拍照打卡,完成了一场淄博旅行的“深度游”。一路上,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或相机,记录沿途看到的各种风景,有人还会配上自己的“中文解说”,将淄博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美食推荐给亲朋好友,让没有来过山东的人也能“云游淄博”,感受到这里的风土人情。
在周村古商城,古朴的街道保存着过去时代的风貌,吸引了众多留学生驻足观赏。来自突尼斯的阿思玛让同伴举起手机,抚摸着古城墙壁走走停停,不时对着镜头进行解说,分享自己来到淄博旅游的感受。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的阿思玛同时是中阿卫视的一名主持人,参与拍摄了许多向阿拉伯人民推介中国的节目和视频。在业余时间,她也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记录自己在中国各个城市的见闻和感受。
“这几年,阿拉伯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好,我想让更多阿拉伯人看到美丽的中国。所以每到一个地方,看到沿路的风景和新鲜的事物,我就会拍摄视频,邀请家乡的朋友来到中国旅游,感受这里的文化。”阿思玛说道。她还把这次在淄博八大局拍摄的视频加入到“阿思玛在中国”系列当中,在“迪拜中阿卫视”的B站账号上发布。
夜晚的八大局便民市场,留学生们引起了店家和游客的注意,他们热情地邀请留学生品尝紫米饼、炒锅饼、粮食酒等当地特色,时不时有人对他们发出问候:“你好,欢迎来中国!”来自加纳的非洲留学生王富健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走到一家正在唱歌招揽顾客的烧烤大院,他还上去一起唱歌,帮助店家活跃气氛、招揽生意。在离开的时候,烧烤店给留学生们赠送了许多小吃和纪念品,邀请他们再来淄博游玩。
令人惊喜的是,当晚的八大局正巧有一位粉丝过千万的自媒体博主在此地取景,与留学生们打招呼之后,博主自豪地感叹:“没想到淄博现在的国际化程度这么高了!”在一双双眼睛的记录下,来自中国小城的热闹真实而鲜活,这场在淄博的精彩旅程,正是留学生热情与当地人好客的双向奔赴。也正因如此,留学生们仿佛化身淄博的“义务宣介官”,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最生动有力的中国故事。
“没想到自己已深爱上中国文化”
据了解,本次参加研学活动的30名外籍留学生来自于欧、美、亚、非4大洲18个国家。当记者问及毕业后的打算,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想到仅仅几年时间,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中国、爱上中国文化,毕业后想要留在中国工作,发挥自己所学为中国和家乡的交流合作贡献一份力量。达励恩是一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大一留学生,虽然才刚刚入学,但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理想职业,“我想成为一名记者,可以在《中国日报》工作,报道那些有关国际的大小事件。”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开始试着采访周围的同学,主动和陌生人搭话、交流,并积极学习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各地方言,为更好融入中国社会而做出准备。
在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学习的专业是国际教育,他们的就业方向是教师、翻译等岗位,也有不少人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为文化交流传播做出研究和实践。“我的毕业论文是古诗的教学策略研究,我喜欢李白、杜甫、郭沫若……中国诗歌中含蓄的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平常我会自己念诗,感受汉字的抑扬顿挫、平仄音调,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来自埃及的研究生桑英杰说,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中国文化,他还现场吟诵了一首李白的《将进酒》,对于诗歌情感和语言的把控力让在座的中国人都自愧不如。
被问及还想不想再来山东,留学生们表示,山东令人惊喜,一定会再来。“我已经去过‘风筝之都’潍坊,接下来还想去济南看一看。”“我喜欢海边,海是‘重塑生命的魔法’,所以我想去青岛旅游,顺便品尝青岛啤酒。”“想去孔子故乡曲阜”……
“此次活动以齐风鲁韵作为切入口,灵活运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等多种载体和方式,向海外青年朋友介绍文脉渊源、时尚现代的齐鲁大地,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山东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走进齐风淄博”是中华文化学院“齐鲁青未了”品牌活动的第三站,该活动旨在发挥“文化学院”金字招牌作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未来,我们计划将“齐鲁青未了”活动推广到山东每一个城市,在不同城市间发掘其中蕴含的齐鲁文化的不同特质,让来自各地的Z世代青年进一步深入领略齐鲁文化的精髓所在。”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