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明节,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2006年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时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人们走出家门,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这样的习俗自古传承,至今不辍。除此之外,山东还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习俗,使中国文化之美跨越千年,在代代传承的仪式感中沉淀为人们心底对清明节的浪漫注脚。
□ 本报综合
除传统的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很多丰富有趣的习俗。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山东各地的清明习俗也各具特色。扫墓、踏青、挂纸、插柳、斗鸡、饭牛……这些习俗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山东清明节的独特文化景观。
扫墓祭祖
清明前一两日通常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禁火,旧时在这一天,人们会遵循传统习俗,禁止使用烟火,只食用预先准备好的冷食。唐代之后,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扫墓祭祖成了清明节的主要传统。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祭祖扫墓,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每到清明节前后,人们会于祖先墓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有的地方还会在祖先的墓前种植松柏等树木,以松柏“常青”之意守护祖先的灵魂,保佑家族的兴旺和后代的福祉。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祭祀、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植树、种花等环保方式代替焚烧纸钱来祭祖。山东部分民政部门或殡葬服务机构搭建了网络祭扫平台,为群众提供网上祭扫服务,倡议广大城乡居民通过网络方式“云端”寄哀思。
除了扫墓祭祖,山东各地的学校还会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师生前往烈士陵园,缅怀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学生们会在烈士墓前献上花篮,默哀致敬,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踏青郊游
《管子·小问》中有“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踏青活动就在齐鲁大地流行了。因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踏青正是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在扫墓之余赴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人特意于清明假期到大自然去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景,或郊外远足,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活动在古代也叫“探春”“寻春”。鲁南地区还有“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的俗语。
如今,现代人的踏青方式——露营也越来越流行。在山东,有近4000家露营地,位居全国首位;12000多家露营企业,位居全国前三名。除了踏青赏花,山东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例如在烟台市牟平区,有一种独特的“挂纸”习俗,人们会在树枝上挂上五颜六色的纸条,寓意着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泰安地区在清明节有东岳庙会活动,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祈求平安与幸福。
插柳驱邪
著名诗人陆游有云:“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在古人看来,清明节祭祀时折柳枝戴在头上可以驱除毒虫,同时柳谐音“留”,寓意留住对先人的思念,是一种特有的寄托哀思的礼节。
清明时节,杨柳开始发芽抽绿,古代素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人们认为柳条有避邪的作用,能退却鬼魂,故称柳为“鬼怖木”,于是民间便产生了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贾思勰,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其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可见在魏晋时代即有插柳习俗。清代乾隆年间《曲阜县志》有载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
在临沂、枣庄等地,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清明时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门上插上柳条,在头上戴柳。民间有谚语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狗;清明不插松,死了变只鹰。”
在安丘等地,男孩在清明节这天的黎明时分就到野外折回柳枝和松枝,家中大人拿着树枝在屋里一边抽打,一边警告蝎子说:“今天是清明节,只许把墙爬,不许把人蜇。”之后,把树枝插到大门上,这样可以祛毒驱邪,赶走瘟疫。
在鲁南地区,女孩子在辫子上编上柳条,男孩则用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这都是为了避邪。济宁等地还有插柳于门的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寓意长寿。
古人插柳,今人簪花。如今,源于福建的簪花习俗也传到了山东。清明时节,济南大明湖畔,身着汉服的簪花姑娘们融进了百花争妍的春天里。在齐鲁大地上,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传承和发展下变得鲜活明媚,文旅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秋千玩乐
秋千最早被称为“千秋”,传说由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游牧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换为“秋千”。
古时,清明这天荡秋千的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闺中女子,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相传,荡秋千可以祛除百病,把病毒荡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在胶东一带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种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第二种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玩法为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
放飞风筝
风筝,古时称“鸢”。放风筝,是古代清明的重要习俗。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只风筝就诞生在山东,当时为木材所造,发明者为墨子。墨子为滕国(今山东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唐朝,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已经很普遍,清明节放风筝也很盛行。《清嘉录》中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潍坊具有悠久的风筝制作历史,其工艺精巧,具有强烈的民间特色。曾在潍县任职的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潍县人在清明时放风筝的情景。
如今,潍坊成了“风筝之都”,这里集中了600多家风筝企业,年产值20多亿元。直至今天,放风筝依旧是潍坊市民喜爱的运动之一,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作为我国最早以“国际”冠名的大型地方节会,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成功举办了41届。2006年,潍坊风筝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食俗
山东清明节食俗丰富多彩,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淄博、青岛等地有吃“清明蛋”的传统。人们将鸡蛋煮熟后,用各种颜料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而在临淄、博山等地,还有清明节让牛饱餐一顿小米干饭的习俗,称为“饭牛”。
清明时节春燕回迁,莱阳、文登等地有捏面燕的习俗。在威海,有“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的民谚,说的就是清明前一天,威海家家户户都会用白面捏制成形状各异、五彩斑斓的面燕,蒸熟作为过清明的干粮,因此面燕又称“寒燕”。过去,人们还会将面燕插在树枝上,或放在屋内顶棚,或用线串起来挂在墙上晾干。据说吃干面燕有止痢的功效,也以此表达人们欢迎春天的喜悦心情。
冷煎饼卷苦菜是泰安地区独特的清明食俗。冷煎饼代表着坚韧,苦菜则寓意着生活的艰辛。人们在清明节食用这种食物,时刻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如今,很受年轻人喜爱的清明节传统美食当属青团。青团发源于南方,以其软糯清甜的口感俘获了山东人的胃。这种食品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艾草汁制成绿色外皮,内馅则是豆沙、芝麻等甜味馅料。人们品尝着口感独特的青团,也感受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